朋友上个月清仓了,就在沪指再次站上3200点的那天。他在微信上给我发了张截图,后面跟着句话:”你看这市值,像不像海市蜃楼?明晃晃的数字,够不着摸不到。”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我对股市市值长久以来的困惑。
市值到底是什么?教科书上说,是股价乘以总股本。但如果你在营业厅见过老大爷颤抖着手填写交割单,在牛市狂欢夜目睹过年轻人抵押房子冲进场,你就会明白——市值最讽刺之处在于,它既是市场共识的体温计,又是集体幻觉的哈哈镜。
我记得2015年那个夏天。营业厅里挤得像个菜市场,扫地阿姨都能和你侃半小时技术分析。那时创业板平均市盈率飙到140倍,整个A股市值在半年内暴涨40万亿——相当于德国全年GDP。最魔幻的是,当时真的没人觉得这有问题。市值膨胀时,所有人都成了天才,直到潮水退去才发现,那些数字不过是流动性过剩吹出的肥皂泡。
如今监管层天天喊”价值投资”,但看看龙虎榜就知道,游资还是那群游资,炒作的套路从”元宇宙”换到”人工智能”,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有个做量化的朋友私下吐槽:”我们的模型里,情绪因子权重早就超过基本面了——毕竟在这个市场,傻子的共识也是共识。”
有时候我觉得,市值更像社会心理的晴雨表。去年新能源板块市值腰斩时,某个百亿基金经理在路演时突然哽咽:”我知道这些公司值这个价,但市场不相信啊。”这句话道破了残酷真相:市值从来不是价值的公证,而是多方博弈的临时合约。当信仰崩塌时,再漂亮的财报也撑不住股价。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值与实体经济的割裂。你看茅台市值超过整个军工板块,拼多多市值碾压三桶油——这到底该解读为资本的前瞻性,还是资源配置的错位?我采访过的某个制造业老板说得更直白:”我们厂子解决两千人就业,不如网红概念股讲个故事。”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对市值的崇拜。当某上市公司靠改名就能市值暴涨30%,当ST股披星戴帽反而遭爆炒——这些荒诞剧每天都在提醒:市值可以测量资本,却丈量不出价值。就像我那个清仓的朋友最后说的:”与其盯着波动的数字,不如想想这些代码背后,到底代表着怎样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毕竟,真正支撑市值的从来不是K线图,而是厂房里的机床声,实验室里的试管声,还有无数人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脚步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