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下午三点,手机屏幕上的数字准时跳动。我盯着“003194”这串代码,像等待彩票开奖的赌徒——虽然理智告诉我,这和赌博根本不是一回事。说来好笑,我最初买这只基金纯粹是因为它的代码好记,像某种神秘咒语。谁能想到,这个随手的选择竟成了我每天情绪波动的源头。
记得去年冬天,我和朋友在胡同口的咖啡馆闲聊。他一边搅动着拿铁,一边漫不经心地说:“现在买基金就像参加一场永不散场的派对,只不过你不知道下一首歌是舞曲还是哀乐。”当时我嗤之以鼻,现在却深有体会。每次打开理财APP查看净值时,那种混合着期待与恐惧的心情,简直像在拆盲盒——只不过这个盲盒里装的是你辛苦攒下的真金白银。
今天的净值出来了,比昨天微涨0.3%。按理说该高兴,但我却莫名烦躁。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去菜市场,卖菜大妈抱怨葱价涨得比基金还快时的表情。我们都在追逐数字,不同的是她盯着秤,我盯着K线图。有时候真怀疑,这些小数点后四位的波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经济的脉搏?还是说,我们不过是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
最讽刺的是,明明知道短期波动毫无意义,却还是忍不住每天查看。这种强迫症般的习惯,让我想起大学时追女孩天天刷新对方社交动态的傻气。现代人的焦虑被量化成了一个个数字,基金净值、体重秤读数、微信步数……我们活得像个不断刷新的数据包。
也许真正该关注的不是今天净值多少,而是我们为何如此沉迷这个数字游戏。就像我那个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说的,很多人查净值不是在理财,而是在寻求某种情绪刺激——上涨时的多巴胺,下跌时的肾上腺素。某种程度上,基金账户成了现代人的情绪晴雨表。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昨天看到的一个数据:90后基民平均每天查看净值3.2次。这个数字本身就很值得玩味——我们一方面嘲笑父母辈把钱存在银行吃灰,另一方面自己的投资行为却更像在玩老虎机。不是说长期投资吗?怎么都活成了日内交易者的模样?

(写到这儿忍不住又刷新了一次页面,虽然明知净值不会再有变化。这种荒谬的冲动,大概就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吧。)
或许某天我们应该发起个行为艺术:集体戒断基金净值查询一周,看看是账户先崩溃,还是我们的焦虑先缓解。不过说真的,要是有这样的活动,我猜大多数人(包括我)根本不敢参加——就像明知是虚拟游戏,也没人敢拔掉VR头盔的电源线。
今天的净值是涨是跌,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但我知道,下午三点一到,自己还是会像个巴甫洛夫的狗一样点开那个APP。这不是投资,这是一种现代病。而我们都病得不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