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有多荒谬——用一份商业计划书向投资人解释为什么我们要”颠覆行业”,而实际上我们连办公室的咖啡机都还没学会怎么用。这让我想起上周在798艺术区偶遇的一个自称”连续创业者”的家伙,他递给我的名片上印着七个不同领域的头衔,却说不清其中任何一个项目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一、组织的本质是集体幻觉
创业本质上是在编织一种集体幻觉。不是贬义的那种——人类所有伟大的事业最初都是某种幻觉。宗教、国家、货币,莫不如此。当你对三个程序员说”我们要改变世界”时,你其实在邀请他们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游戏。
我见过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创始人都有种近乎病态的真诚。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个骗子(毕竟公司账上只剩三个月现金流时还在给团队画上市的大饼),但他们又真的相信自己说的每个字。这种认知失调恰恰是组织得以维系的关键。就像我那位做区块链的朋友常说的:”先假装成功,直到你真的成功”——这话虽然听着像鸡汤,但细想之下道出了组织建设的核心悖论。

二、反常识的组织动力学
传统管理学教材不会告诉你的是:初创公司最有效的组织架构往往诞生于混乱。那些精心设计的OKR体系、敏捷开发流程,在真实创业场景中常常沦为行为艺术。有次我去参观某明星创业公司,被他们墙上密密麻麻的”价值观标语”震撼——后来才知道那是CTO和前妻吵架后失眠的产物。
真正维系早期团队的,是某种难以言说的化学反应。就像我第一个创业项目,六个成员挤在民宅里工作,决策机制是看谁养的猫先跳到键盘上。这种荒谬的运作方式却让我们三个月做出了竞品公司半年都没搞定的原型。后来拿了融资搬进写字楼,反而开始在各种”正规化流程”中失去魔力。
三、组织的黑暗面
没人愿意承认的是:每个创业组织都在豢养自己的怪物。为了维持增长不得不容忍的天才混蛋,因为融资压力而扭曲的决策,在”狼性文化”包装下的职场PUA…有次深夜团建后,我们的95后设计师突然问我:”你觉得我们是在建造巴别塔还是在玩俄罗斯轮盘赌?”那天之后我开始明白,创业组织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既是你梦想的载体,也是吞噬你灵魂的机制。
四、或许我们搞反了因果关系
我们总以为先有组织再有事业,但观察那些真正存活下来的创业公司,往往是事业在塑造组织。就像生物进化中的”间断平衡”理论,那些教科书里的最佳实践,可能只是幸存者偏差造就的幻象。我认识一个做餐饮SaaS的创始人,他公司最核心的”组织文化”居然是每周三下午全员打王者荣耀——因为他们在游戏里发现的协作模式,意外解决了远程团队的沟通问题。
结语:在虚构中寻找真实
所以创业到底在创建什么组织?也许答案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军队,而是一个允许适度混乱的叙事场域。在这里,PPT里的数据和厕所隔间里的哭泣同样真实,估值十亿的梦想和过期优惠券共同构成组织记忆。就像那个凌晨我突然顿悟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创建了什么组织,而是我们选择相信什么样的集体幻觉足够值得为之奋斗——哪怕只是为了证明那台永远搞不懂的咖啡机,终有一天能煮出理想的味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