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家嘴的玻璃迷宫里找自己

朋友上个月从一家头部公募辞职了,离职聚餐时他晃着酒杯苦笑:”每天对着八块屏幕,跟踪三百只股票,最后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被K线切割的碎片。”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

上海基金行业的招聘信息永远光鲜亮丽——黄埔江景办公室、媲美投行的薪酬包、带着英文花名的精英团队。但很少人提及那些藏在年报角落的细节:某百亿基金经理的猝死公告,某量化团队全年无休的算法迭代,还有那些在晨会时偷偷吞抗焦虑药的年轻分析师。

我见过最讽刺的招聘现场,是某家号称”人文关怀”的基金公司,在等候区摆放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而面试间里正在进行的,却是对候选人抗压能力的极限测试。”我们需要能连续72小时盯盘的人事经理”,HR说这话时微笑着推过一杯冰美式,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像极了应试者额角的冷汗。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某种认知撕裂。一方面高喊ESG投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却把”007交易员”作为招聘亮点;一方面强调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又要求研究员手抄证券分析全书。某次行业论坛听到个段子:现在评价基金经理不再看夏普比率,而是比谁的植发医生更专业——这笑话冷得让陆家嘴的穿堂风都自愧不如。

但真正让我担忧的是某种同质化陷阱。清北复交+常春藤的学历组合,CFA+FRM的证书套餐,甚至连实习经历都像是同一家模具压出来的。去年面试某个应届生时,我故意问:”如果让你用三支基金重构黄浦江的潮汐规律?”对方流畅地背出资产配置理论,却在我追问”你平时观察的涨落潮时间是几点”时彻底卡壳。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不规则变量”。比如那个转型做养老FOF的前摇滚乐队主唱,用巡演经验做资金轮动;或是那个把孙子兵法写进投研框架的文史哲毕业生。毕竟当所有人都用同样的量化模型扫描市场时,超额收益往往藏在模型盲区里。

上海基金公司招聘

最近注意到某个有趣现象:某些小型基金开始招聘哲学系、人类学背景的分析师。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说的”从太太的丝袜发现牛股”的古老智慧——当大数据穷尽一切显性变量后,或许人类细微的感知力才是最后的阿尔法源泉。

所以下次看到基金公司招聘时,不妨问问他们:准备给交易员配人体工学椅,还是直接配心脏除颤器?能否接受研究员用三个月时间观察外滩蚂蚁的搬运路线来理解资金流动?毕竟真正优秀的投资人,首先得是活得足够长的观察者。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6/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025年8月28日 下午12:32
下一篇 2025年8月28日 下午12: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