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夏天,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闲聊。窗外是钢筋水泥的金融森林,室内飘着昂贵的咖啡香。他突然问我:“你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在迷信那些老牌基金?比如华商盛世成长,代码630002那个。”
我没立刻回答,只是搅动着杯里的拿铁。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中国基金行业十几年来的集体焦虑。
一、
华商盛世成长——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盛世”二字,带着某种历史周期律的隐喻。2008年成立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却以“盛世”为名,这种反差让人想起古代农民给孩儿取名“狗剩”——越是缺什么,越要大声喊出来。
我翻过它的历史净值曲线,像看一部跌宕起伏的微型中国经济史。2010年那波惊艳的37%收益率,让多少散户彻夜难眠;2015年股灾时的断崖式下跌,又让多少家庭资产缩水。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性的狂欢与恐惧,是中国普通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集体叙事。
二、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身边越资深的投资者,对这类老牌基金的态度越矛盾。我的前同事老陈——二十年股龄的老江湖——至今还持有630002,但每次聊起都咬牙切齿:“就像嫁了个曾经风光后来落魄的丈夫,离了吧舍不得,守着又憋屈。”
这种情绪很典型。基金净值早就不只是数学问题,而是变成了情感锚点。人们记得它最风光时的模样,就像记得初恋的脸庞,后续的所有表现都会在这个滤镜下被评判。行为经济学里管这叫“锚定效应”,但我觉得更像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被套得越久,越要给自己找坚持的理由。
三、
现在回头看,华商盛世成长的命运转折似乎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资管新规出台,刚性兑付被打破,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祛魅过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也是那一年,短视频平台开始批量生产“理财大师”,基金讨论区变成了情感树洞。
我突然意识到,像630002这样的产品早已超越投资工具属性,变成了某种文化符号。它的讨论区里既有计算IRR的理工男,也有问“要不要用彩礼钱补仓”的准新娘,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场景,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魔幻现实。
四、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另一个现象:当年轻人开始把基金当奶茶买——“今天净值跌了,补一杯平摊成本”。这种消费主义式的理财观,让老牌基金陷入尴尬境地。它们像百货商场里的经典款,质量可靠但不够“网红”,在注意力经济中渐渐失声。
也许真正的危机不在于业绩波动,而在于叙事失效。当新一代投资者更相信主播的“抄作业”而不是基金经理的路演,当“玄学理财”(买代码带8的基金)真的成为某种群体共识,所谓的基本面分析反而成了小众知识。
五、
上个月我去参加某个金融论坛,听到个有趣观点:未来十年或许会出现“基金考古学”——通过研究老产品的历史轨迹,解码中国资本市场的基因突变。如果这个学科真能成立,像630002这样的产品应该是重点出土文物。
离场时收到老陈的微信:“今天630002又绿了,但我加仓了。”后面跟着个苦笑表情。我突然理解这种执念——人们坚守的或许不是某个产品,而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中,坚持本身就成了确定性。
窗外陆家嘴的霓虹次第亮起,那些闪烁的代码背后,是无数个老陈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财富流动的奥秘。而所谓的“盛世”,从来都不是某个产品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书写的时代注脚。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