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在曲靖做小生意的老友通电话,他冷不丁抱怨了一句:”现在去银行办个贷款,比去医院挂号还难。”这话让我愣了几秒——他说的不是四大行,而是曲靖市商业银行。这家扎根滇东的城商行,曾经是他这样的小商户最可靠的资金周转站。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去曲靖出差时看到的场景:清晨七点半,商业银行网点门口已经排起了队,大多是拎着布包的中老年人。他们等着开门购买一款年化4.2%的定期产品,这个数字在当时的省城昆明已经难觅踪影。有趣的是,斜对面的国有大行此时门可罗雀。
某种程度上,地方商业银行正在上演一场生存悖论。一方面,它们被诟病”土气”——科技系统更新慢、手机银行体验被互联网大厂甩出几条街;另一方面,这种”土气”反而成了护城河。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曲靖商行的柜员能叫出八成常客的名字,甚至记得王阿姨的孙子今年要高考。这种人情味,是那些推行”智能客服”的大行永远无法复制的。
但别误会,我可不是在给传统唱赞歌。去年某次金融科技论坛上,我遇到曲靖商行的一位中层,他苦笑着说总行正在推行”数字化转型”,但预算还不及省城同行的十分之一。”我们像是在用小米加步枪对抗航空母舰,”他点燃一支烟,”可偏偏有些仗,还就得靠小米加步枪来打。”
这话点醒了我。或许地方银行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技术落后,而在于盲目模仿。我见过太多城商行把有限的资源砸向”元宇宙银行””AI投顾”这些华而不实的概念,反而荒废了最核心的社区关系网。就像曲靖商行那个坚持了十年的”夜市银行”服务——在批发市场营业到晚上九点,这看似原始的举措,反而牢牢抓住了小微商户的痛点。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某些互联网银行开始反过来学习地方银行的”土法子”。比如某知名网贷平台悄悄在县级市设立线下服务点,美其名曰”场景化运营”。这不禁让人怀疑,金融服务的本质或许从来都不是技术竞赛,而是信任关系的构建。
当然,我并不是说固步自封是好事。曲靖商行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去年上线的”滇贸通”跨境结算平台就很有特色,专门针对云南边贸商户设计,连缅语、老挝语界面都考虑到了。这种基于地缘优势的差异化创新,或许才是地方金融机构最聪明的突围方向。
说到底,银行终归是要赚钱的。但如何在盈利与普惠之间找到平衡点,曲靖市商业银行们的探索似乎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有时候慢就是快,小就是美。就像我那位做茶叶生意的朋友最后说的:”他们利息或许高零点几个百分点,但在我仓库被水淹时,唯一愿意连夜过来核损放贷的,也就是这些’本地人’了。”
(写完重读时突然想到,金融数字化浪潮中,我们是否过度迷信技术而忽略了人性温度?这个疑问,或许值得每个金融从业者深夜酌酒三思。)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