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某栋玻璃幕墙大厦的顶层酒吧,我听着一位管理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晃着威士忌杯苦笑:”我们的KPI是跑赢同行,不是帮客户赚钱——这两件事的差别,比茅台和ST股的差距还大。”冰块撞击杯壁的脆响,恰好为这句话打了节拍。
基金排名榜单从来不是投资指南,而是人性博弈的修罗场。你看那些每逢季末就疯狂调仓的”冲刺型选手”,像极了考试前夜通宵划重点的考生——业绩曲线漂亮得能当心电图模板,但持有人的钱包却在频繁交易摩擦中不断缩水。我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某明星基金去年排名全市场前5%,但后台数据显示超过60%的客户实际收益为负,原因?都是在净值高点被营销话术忽悠进场的韭菜。
这个行业早就参透了排名游戏的BUG机制。用沪深300指数当业绩基准?那就重仓押注创业板搏超额收益;怕回撤太大难看?行业主题基金干脆自己定制比较基准——好比厨子自己当食评家,怎么炒菜都能摘得米其林三星。更别说那些”规模魔术师”了,业绩稍有起色就疯狂扩募,等到百亿规模裹挟着调仓冲击成本时,曾经的超额收益早就被稀释得比兑水的茅台还淡。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排名背后的时间诡计。所有榜单都刻意忽略同一个事实:去年冠军基金今年垫底的概率高达37%,而能连续三年稳居前1/4的产品不足5%。但销售渠道永远只展示最近一年的高光时刻,就像只给恋人看精修婚纱照却隐瞒家族遗传病史。我家楼下银行理财经理至今还在用2019年某消费基金的业绩截图说服大妈们申购,尽管那只产品后来经历了腰斩再腰斩的噩梦。
或许我们该像怀疑网红餐厅的排队盛况那样怀疑这些排名。当某家基金公司突然包下金融地铁站所有灯箱广告时,往往不是业绩爆发的起点而是阶段性顶点——毕竟宣传预算通常来自超额管理费,而超额管理费来自规模膨胀,规模膨胀又往往发生在行情狂热期。这个闭环逻辑完美得让人绝望。
现在每当我看到”金牛奖””金基金奖”的炫目海报,总会想起那位基金经理最后的忠告:”你要找的不是跑得最快的兔子,而是旱涝保收的乌龟——可惜榜单只记录冲刺速度,从不计算存活概率。”窗外黄浦江的游轮拉响汽笛,霓虹灯把基金公司的LOGO投影在威士忌琥珀色的酒液里,像极了这个时代最华丽的金融泡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