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像谈恋爱,开始时充满激情,但总有一天,你要思考如何优雅地”分手”——无论是卖给下家、上市套现,还是干脆关门大吉。奇怪的是,很多创业者宁愿花80%的时间琢磨怎么开始,却只留5分钟草草写个退出策略。这就像结婚时不考虑离婚协议,浪漫是浪漫了,但真到那一天,可能会撕得很难看。
1. 为什么创业者讨厌谈”退出”?
我见过不少创业者,一提到”退出策略”就皱眉,仿佛在聊某种不吉利的东西。去年在某个创业沙龙上,一位做SaaS的创始人甚至半开玩笑地说:”写退出策略?那不是咒自己失败吗?”
这种心态很有意思——人们愿意承认创业有风险,却不愿意直面”如何结束”。但现实是,没有退出策略的创业计划书,就像没有刹车的跑车。投资人看重的不是你永远狂奔,而是你能否在合适的时机安全停下(或换挡加速)。

2. 退出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战略
我偏爱把退出策略比作围棋的”收官”——高手下棋,从第一步就在算最后怎么赢。创业同理。常见的退出方式无非几种:
– 并购(M&A):卖给大公司,比如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
– IPO:上市套现,适合那些想搞个大新闻的。
– 管理层收购(MBO):团队自己买下来,适合情怀党。
– 清算:实在不行,优雅退场,至少别欠一屁股债。
但问题在于,太多人把这部分写得像教科书目录,干巴巴的”我们可能考虑并购或IPO”。真正的退出策略,应该像一份”商业遗嘱”——如果公司做到某个阶段,谁会想买我们?我们的技术/用户数据/市场份额,对谁最有吸引力?
3. 一个反直觉的观点:退出策略最好在创业第一天就想好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冷酷,但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在融资PPT里就埋下了退出的钩子。
举个例子,假设你做的是AI客服工具,你的潜在买家可能是 Shopify(需要电商场景)、Zendesk(想增强客服能力),或者某个传统CRM厂商(急需AI化)。如果你能在BP里暗示”我们的技术能无缝整合进XX巨头的生态”,投资人立刻会脑补出一个”被高价收购”的结局。
我曾见过一个做医疗数据的项目,创始人甚至在早期就主动和某医药巨头”暧昧”,时不时放点合作风声。结果呢?两年后顺利被收购,价格比同行高30%。退出不是临场发挥,而是长期布局。
4. 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退出时的”人性成本”
太多退出策略只算经济账,却忘了人的因素。比如:
– 如果被收购,团队会被解散吗?
– 早期员工能兑现期权吗?
– 创始人会不会因为竞业协议,未来三年啥都干不了?
我认识一位创始人,公司卖得不错,但因为协议里没谈清楚团队去留,最后核心成员集体出走,买家反而觉得被坑了。好的退出策略,应该让所有人(至少是重要的人)觉得这是个好结局,而不是”老板发财了,我们失业了”。
5. 终极问题:什么时候该主动退出?
这就像问”什么时候该分手”一样难。但有几个信号:
– 市场开始固化:如果你发现巨头开始复制你的模式,而你的融资速度跟不上,也许该考虑卖个好价钱。
– 你不再兴奋了:如果每天起床都觉得在硬撑,或许该承认——你对这个项目的爱已经消磨殆尽。
– 有人开了一个你无法拒绝的价格:记住,很多公司最后悔的不是”卖早了”,而是”当初没卖”。
结语:退出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
写退出策略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逼你思考商业的本质——创业不是为了永远活着,而是为了在合适的时机实现价值。无论是卖给巨头、上市,还是体面关门,都比耗到弹尽粮绝再狼狈收场强。
所以,下次写创业计划书时,不妨把退出策略当作一场精心设计的”分手预案”。毕竟,最好的关系(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意),往往结束得比开始更漂亮。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