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广州天河区的星巴克遇到了老同学阿强。他一脸憔悴地搅动着那杯已经凉透的美式咖啡,突然冒出一句:”你说,这年头连割韭菜都用上人工智能了?”原来他刚和广东博众智能签了所谓的”智能营销服务套餐”,交了两万八,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一纸合同背后的”智能陷阱”

博众智能的销售顾问当时信誓旦旦地承诺”不满意随时可退”,可当阿强发现所谓的”智能营销系统”不过是个带自动回复功能的微信群发软件时,退款流程却变成了一个堪比通关《黑暗之魂》的噩梦。需要填写7份表格,提供12项证明材料,还要等待”15-20个工作日的技术部门评估”——这让我想起去年买的那台智能冰箱,它确实能联网,但除了提醒我牛奶快过期外,最大的智能就是学会了自己重启。
这些所谓的科技公司最擅长的,就是把传统的话术包装成AI概念。 你交的不是服务费,而是”为未来投资”;他们提供的不是软件,而是”智能生态解决方案”;合同里那些霸王条款,则被美其名曰”算法迭代的必要协议”。当你在电子屏上签下名字的那一刻,你的钱就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智能资金池”——一个只进不出的黑洞。
退款?先过了这”三重门”再说
根据我这些年观察科技行业的经验,这类公司的退款门槛通常设有三道智能”防火墙”:
1. 时间防火墙:”7天无理由退款”听起来很美,但他们的服务”需要3-5个工作日部署”,等你真正用上,冷静期早过了。这就像给你一把钥匙,但告诉你门要下周才能造好。
2. 证据防火墙:要求你证明服务”完全无效”。可他们的系统每天会自动生成3条推送——哪怕只是”早安,今天也要加油哦”这样的废话——这也算”提供了服务”。就像你去餐厅点了牛排,店家给了你一根牙签,然后说:”看,餐具不是给你了吗?”
3. 流程防火墙:需要部门主管、财务总监、法务顾问三级审批。有趣的是,这些岗位通常由同一个人兼任,他周一是王主管,周三是张总监,周五又变成了李律师。
我认识的一个做SaaS的朋友酒后吐真言:”我们这些系统的退款按钮,比核弹发射按钮的权限设置都复杂。”这话虽然刻薄,但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行业潜规则。
一场不对等的智能博弈
最讽刺的是,这些公司用来拒绝退款的”智能客服”,往往比他们销售的产品要先进得多。上周我帮阿强打电话咨询时,那个AI客服完美地展示了什么叫”滴水不漏的话术迷宫”:
“尊敬的客户,我们理解您的心情…(停顿2秒)…根据系统记录…(键盘声)…您享受了价值3800元的…(鼠标点击声)…智能诊断服务…(机械音)…剩余款项将按照…(语音突然清晰)…协议第17条第3款…”
这种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在这个智能时代,消费者反而成了最”人工”的那一环。我们得像原始人一样,用最笨的方法——打投诉电话、写举报信、甚至举着牌子去公司门口——来对抗那些精心设计的算法陷阱。
破局之道:比AI更”智能”的反制策略
经过这件事,我总结出几条”反AI收割”心得:
1. 录音比记忆可靠:销售说的每句话都要录音,特别是”随时可退”这类承诺。现在的手机都有录音功能,别让它只用来录老板的训话。
2. 合同要像读小说一样细读:重点不是看他们写了什么,而是看没写什么。所有口头承诺都必须白纸黑字,包括”如果做不到XX就退款”这样的条款。
3. 学会用魔法打败魔法:在投诉信中适当使用”算法歧视”、”数据主权”这类他们爱用的高大上词汇,这些公司最怕碰到”懂行”的消费者。
4. 善用互联网的”智能失忆”:很多科技公司最怕负面信息上热搜。适时地在社交媒体发声,往往比走法律程序更有效——毕竟他们的AI再聪明,也还没学会删帖。
记得阿强最后苦笑着说:”早知道就该把那两万八买成比特币,至少亏也亏得明明白白。”这话让我想起《黑镜》里的一集:未来人类会被AI奴役。现在看来,我们可能正在自愿走向那个未来——通过一次次心甘情愿地缴纳”智能服务费”。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博众智能交的服务费能退吗?我的回答是: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很难,本质上这是个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算法时代维护自身权益的哲学命题。当每个消费者都学会在签约前先启动”人脑风控系统”,这些”智能镰刀”才会真正考虑改变他们的收割算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