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消息:”兄弟,和讯投教那个‘财富自由训练营’你报了吗?据说稳赚!” 我苦笑了一下——这已经是本周第三个来问我的朋友了。
一、”稳赚”的诱惑与韭菜的自我修养
上海和讯投教的广告铺天盖地:”零基础月入30万”、”私募大佬亲授秘籍”。我表姐——一个连MACD指标都念不顺的幼儿园老师,去年花了2.8万报了他们的”黄金VIP班”,结果现在逢人就说”老师教我们价值投资,短期亏损是正常的”。

这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前,某个”民间股神”在虹口足球场搞万人讲座的场景。当时台下大爷大妈的眼神,和现在直播间里刷”老师666″的弹幕如出一辙。金融市场的残酷之处在于:当”稳赚”的概念被包装成商品时,买单的往往是最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的那批人。
二、投教行业的”灰色炼金术”
和讯的商业模式其实很聪明:
1. 焦虑变现:先用”财务自由”撩拨你的神经,再用”限时优惠”掐住你的喉咙
2. 幸存者偏差:100个学员里总有1个赚钱的,这个案例能再收割1000个新韭菜
3. 知识降维:把《证券分析》拆成”三招擒牛术”,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玄学化
有个做IT的朋友曾偷偷给我看过他们的用户画像系统:专门针对”30-45岁、有存款但缺乏投资经验”的人群做精准投放。最讽刺的是,他们自己员工的股票账户收益率,还跑不赢余额宝。
三、我的”血泪实验”
去年我假装小白潜伏进某个29800元的私教群,记录了他们的操作建议:
– 3月让满仓新能源
– 6月突然转向”中特估”
– 9月又开始吹北交所
结果呢?群里晒盈利的永远是那三个疑似托的账号,其他学员不是装死就是私下找我吐槽。最魔幻的是,当有人质疑时,导师的万能话术是:”你们执行力不够”。
四、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能不能赚”
1. 认知税比学费更贵:当你指望别人告诉你代码就能暴富时,你已经输了
2. 投资教育的本质是祛魅: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应该教你识别风险,而不是承诺收益
3. 警惕”知识娱乐化”:把投资变成打怪升级的爽文,最终只会培养出更多赌徒
(凌晨3:15分更新)刚收到那个IT朋友的微信:”他们最近在测试AI投顾系统,准备把客单价提到5万…” 我默默关掉了交易软件。窗外,陆家嘴的霓虹依旧闪烁,像极了K线图上诱人的阳线。
所以回到标题的问题?我的答案是:能大赚的,永远都是开赌场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