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红土地的金融毛细血管
上周回老家赣南,路过镇上的江西农商银行网点时,意外发现门口排起了长队——清一色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手里攥着存折和社保卡。这一幕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在南昌某股份制银行看到的场景:智能柜员机前空无一人,大理石厅堂里只坐着两个理财经理在刷手机。
这种反差或许正是江西农商银行最真实的写照。在金融科技喊着要”颠覆一切”的今天,这家银行反而把”落后”做成了护城河。别的银行在比拼APP打开速度时,他们还在教老人用存折取款;别的银行把网点撤出县城时,他们的信贷员正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
我认识的一个信贷员老陈跟我说过件事:去年他为了给崇义县一个养蜂户办贷款,前后跑了五趟。第一次是实地考察蜂场,第二次送合同发现户主身份证过期,第三次带着移动终端上门办理,第四次送款时遇上塌方折返,第五次才终于把现金送到对方手里。”要是按总行的风控模型,这客户根本通不过,”老陈弹了弹烟灰笑道,”但我知道他祖辈都在这山里养蜂,跑不了。”
这种”不划算”的业务,恰恰构成了最有趣的矛盾体。一方面,他们承担着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商业机构的盈利压力。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像在走钢丝——既要完成涉农贷款指标,又要控制不良率;既要保留存折等传统服务,又要开发数字银行应对年轻客群流失。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的”土味风控”。没有大数据模型,但信贷员能说出每个村的种植习惯、婚嫁习俗甚至谁家儿子最近买了新房。这种基于熟人社会的风控方式,某种程度上比征信报告更立体,但也更易受人情社会的影响。就像某个支行行长私下说的:”我们放贷款有时看的是一个人三代的口碑,但这套方法写在风控手册里肯定通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正在尝试突围。去年上线的”百福云”数字平台开始把土特产搬上电商,今年推出的”乡村振兴贷”尝试用卫星遥感评估农作物产值——用最前沿的技术服务最传统的产业,这种混搭透着江西人特有的务实精神。
或许在未来某天,当所有银行都变成APP里的一个图标时,我们反而会怀念那个愿意为你停下手头业务、耐心教老人核对存折余额的农商行。金融不该只有冷冰冰的算法,还需要有人情的温度。就像我外婆常说的:”存在农商行里的不只是钱,还有他们主任每年送来的挂历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