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同学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最近买了中原银行某款年化4.8%的理财,满脸写着”捡到宝了”。我抿了口酒没接话——这种场景在过去五年里见过太多次了。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时,多少人还做着”保本高收益”的梦,结果呢?
说实话,现在看到”银行理财”四个字我就条件反射般警惕。不是针对中原银行,而是整个行业都患上了”预期收益美化症”。你看他们APP上标注的”业绩比较基准”,像极了商场打折时先提价再折扣的标签游戏。我表姐去年买过他们家一款固收+产品,宣传页面上5.2%的基准写得斗大,最后实际到手3.8%——就比定期存款多半个百分点,却要承担净值波动的风险。
但话说回来,中原银行确实有个独特优势:深耕河南本地市场。我有次去郑州出差,发现他们网点居然能代办社保卡和公积金业务,这种政银融合的深度不是四大行能比的。这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客户数据更鲜活,风控模型可能比全国性银行更懂本地小微企业主的资金流水规律。如果他们的理财资金主要投向本地优质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倒真可能做出差异化收益。
不过最让我嘀咕的是他们的财富管理团队。去年帮我妈整理持仓时接触过他们的理财经理,小伙子张口闭口都是”我们这款产品历史兑付率100%”,却说不清底层资产配了多少城投债。后来我翻他们2022年报才发现,公司信用类资产占比竟高达37.2%——在当下这个地产暴雷频发的时间点,这个数字看得我后颈发凉。

最近他们倒是学聪明了,开始主推ESG主题理财。但依我看,这更像是在迎合监管倡导的”绿色金融”风向。你仔细看产品说明书就知道,所谓新能源投资标的,很多只是给传统制造业企业披了件环保外衣。这种”漂绿”操作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毕竟真要严格筛选绿色资产,可能连3%的收益都难保障。
要是让我给建议,我会说:如果你能接受最大回撤5%以上的波动,不如直接买指数基金;如果追求绝对稳健,三年期大额存单可能更实在。银行理财早就不是从前那个”稳稳的幸福”了,中原银行也不例外——说到底,现在任何标注”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本质上都是在让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机构对赌风险定价能力。
(突然想起个细节:上周三中原银行港股单日跌幅超7%,虽然公告说是股东减持所致,但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姿态总是耐人寻味…)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