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发”不再是口号:我与国开行的一次意外邂逅
去年冬天,我在西北某省出差时偶然路过一个光伏电站项目。戈壁滩上绵延数片的太阳能板在夕阳下泛着冷冽的蓝光,而项目入口处那块刻着“国家开发银行信贷支持项目”的牌子却透着温度。说实话,那一刻我忽然对这个常出现在新闻联播里的金融机构产生了某种具象的认知——它不再只是财经报道里那个每年放出上万亿贷款的庞然大物。
或许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政策性银行总是带着某种刻板的距离感。但当我真正走进那些由国开行资金滋养的项目现场,反而觉得它比许多商业银行更有人情味。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反直觉——毕竟商业银行要面对普罗大众,而政策性银行似乎只与政府和大企业打交道。但事实是,当商业银行在计算某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时,国开行的信贷员可能正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考察一个明知十年内都难以盈利的民生工程。
我认识一位在国开行工作了十二年的项目经理。他在酒桌上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做的不是 banking,而是 development banking。”这句话的微妙差别在于,前者是生意,后者是使命。当然,这种使命感有时也会带来某种尴尬——就像他无奈地说起那些曾经全力支持、最终却陷入债务困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时候我们像带着镣铐的舞者,既要完成政策任务,又要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国开行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转型。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家以“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闻名的银行,如今已经是芯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大金主之一。这其实是个相当冒险的转身——从熟悉的基建领域跃入完全不同的技术投资赛道,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风险评估体系。我在某次行业论坛上听到个有趣的说法:国开行的信贷审批员现在都得恶补半导体物理和基因编辑技术,这画面想想竟有几分魔幻现实主义。

不过话说回来,国开行最成功的可能不是某个具体项目,而是它创造的那种独特的“开发性金融”生态。它不像传统银行那样简单地放贷收息,而是像创业投资机构那样深度参与项目培育——从规划设计到资源整合,甚至帮助引进战略投资者。这种“既给鱼又授渔”的模式,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范式。有时候我不禁想,如果当年没有国开行用开发性金融的理念打破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僵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剧本可能要完全重写。
当然,这种模式也暗藏隐患。当一家银行同时扮演政策执行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时,如何避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困境?这个问题我在多个场合听到学界和业界的争论,而国开行似乎一直在寻找微妙的平衡点。或许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说:“我们每天都在走钢丝,下面是万丈深渊,但前面的风景值得冒险。”
最近听说国开行在试点“乡村振兴金融专员”制度,派员工驻点帮扶县域经济发展。这个细节莫名让我感动——在金融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仍然相信面对面交流的价值,仍然愿意把人的温度注入冷冰冰的资本流动中。这或许就是开发性金融最本质的浪漫:它相信资金不应该只是计算机里的数字流转,而应该是改变现实世界的力量。
站在那片光伏阵列前,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开发”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报表上的信贷规模,不是新闻稿里的放款数字,而是让戈壁滩上的阳光最终点亮千里之外城市的灯火,让纸面上的政策变成改变普通人生活的真实能量。这种转化能力,或许才是国开行最值得书写的秘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