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用成为数字时代的第二张身份证
上周陪朋友去办房贷,银行客户经理第一句话不是问收入,也不是问工作单位,而是微笑着递来一张授权书:”我们先查下征信吧。”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一套看不见的评分系统里——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就是这套系统的核心处理器。
说实话,我第一次登录这个平台时心情颇为微妙。就像站在一扇能照见自己金融灵魂的镜子前,既好奇又忐忑。输入身份证号的那一刻,鼠标指针在”查询”按钮上悬停了整整十秒——这大概就是数字时代特有的”开盲盒”体验吧,只不过盒子里装的是自己的经济人格画像。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个系统记录的远不止借贷记录。去年我因为忘记缴纳某共享单车平台的199元押金(对,就是那家突然倒闭的”小蓝车”),居然在征信报告的”其他类”栏目里看到了这条记录。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荒谬,继而感到一种被全方位监控的战栗。我们的每一次扫码骑行、每笔信用消费、每个网贷平台的点击,都在默默编织着这张信用之网。
有个观点可能有些争议:我认为这套系统正在创造新型的社会分层。传统社会看家庭出身、学历职业,而数字信用时代,一个按时还款的外卖小哥可能比经常逾期的企业高管拥有更高的金融通行权。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种进步?但另一方面,当算法开始定义一个人的”可信度”,我们是否正在步入黑镜式的评分社会?

我认识一位自由职业者,因为收入流水不规律,尽管年收入不低,却至今无法通过某银行的信用卡审批。这让我不禁思考:当系统过度依赖历史数据时,是否反而会扼杀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新者?就像如果用征信系统评估梵高,估计他连画布都赊不到。
最近注意到平台新增了”异议申诉”通道,这算是个积极信号。上个月我帮亲戚处理了一条错误的电信欠费记录,整个流程比想象中顺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普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与这个”数字裁判官”对话——或许征信中心下一步该考虑的,是如何让冷冰冰的信用体系更具人文温度。
记得老一辈人常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今这句话被数字化为了具体的分数和评级。每次登录那个深蓝色界面的平台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供销社黑板上的赊账记录——时代在变,但信用的本质从未改变,只是记录方式从粉笔字变成了云计算。
或许某天,我们的信用评分会像星座血型一样成为社交话题?”你好,我是天秤座,AB型血,征信782分”——这画面想想竟觉得既荒诞又合理。在这个每笔交易都被记账的时代,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那些数字背后的诚信底色。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