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馆,我目睹了一位连续创业者崩溃的全过程。他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股权结构表,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突然苦笑起来:”三轮融资,我从85%跌到17%,现在连给联合创始人发期权都要看投资人脸色。”杯中的美式咖啡已经凉透,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
这让我想起硅谷流传的一个黑色笑话:创业公司融到C轮时,创始人最好祈祷自己被踢出局——至少还能保留些尊严,而不是沦为资本棋盘上戴着镣铐跳舞的傀儡。股权稀释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学游戏,而是创始人用控制权兑换生存权的血腥仪式。
我们总被灌输”融资即胜利”的迷思。投资人喜欢用”赋能”、”协同”这类糖衣词汇包装权力更迭的本质。记得我参与过某个消费项目的A轮谈判,创始人坚持要保留62%的股权,被三个基金代表轮番教育了两小时,最后签协议时眼里的光都散了——那种神情,像被迫卖掉孩子器官来换手术费的父母。
最讽刺的是稀释过程中的认知陷阱。早期创始人常纠结于那几个百分点的差异,却忽略了随资本注入而来的隐形稀释:董事会席位流失导致的战略失控,对赌协议埋下的定时炸弹,甚至是被资本强行塞入的”高管”每天消耗的组织凝聚力。这些看不见的股权侵蚀,往往比白纸黑字的比例更致命。

有位做过四家独角兽CFO的老狐狸说过句糙理不糙的话:”股权就像内裤,不能没有但露太多肯定要出事。”他带的每个创始人都会在融资前做”绝望测试”:假设失去所有控股权,是否还愿意继续做这个项目?那些回答”是”的人往往能熬过最残酷的稀释,因为真正支撑他们的早就不只是股权证书了。
现在的新玩法更让人脊背发凉。某些基金开始用可转换债券+优先清算权组合拳,使得名义上保留30%股权的创始人,在实际退出时拿到的可能还不如早期员工。就像精心设计的赌局,庄家永远握着隐藏的王牌。我见过最荒诞的案例是,某创始人守着28%股权却连更换公司Logo都需要写PPT申请——这哪是股东,分明是戴着金手铐的囚徒。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拥有”的概念。当某个共享单车创始人握着34%股权却无力阻止公司烧钱自杀时,某个只占5%的技术合伙人却因掌握核心算法而被竞相追捧。在这个意义上,权力的稀释曲线从来不与股权比例重叠,它更多取决于你掌握的是否是不可替代的生存要素。
融资桌上的百分比游戏,本质是场精心包装的权力赎买。那些笑着签下稀释协议的创始人,像极了19世纪用土地换取玻璃珠的印第安酋长——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文明世界的珍宝,却不知道失去的正是立足之地。而资本最残忍的谎言,就是让所有人都相信这串数字真的等于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