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听说你在看外资融资租赁的牌照?我这儿有条路子,香港注册,干净壳,三年零业务,价格比市场低两成。”他抿了口威士忌,”就是前股东有点故事,去年进去了。”
这种对话在陆家嘴的酒吧里太常见了。人人都想搭跨境资本的便车,却总忽略牌照背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包袱。我见过太多人捧着真金白银跳进这个坑,最后发现买来的根本不是金融牌照,而是前任留下的一地鸡毛。
真正让我警惕的是当下这波收购潮的诡异逻辑。按理说监管收紧后牌照应该贬值,但市场上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报价反而水涨船高——某家中部省份的空壳公司去年挂牌800万无人问津,今年居然有买家愿意出1200万接盘。这种反常让我想起2015年配资疯狂时期,人人都觉得自己是风口上的猪,最后摔死的也是同一批人。
有个细节很多人会忽略:真正值钱的不是那张商务部的批文,而是隐藏在境外架构里的税务筹划通道。我经手过某个案例,收购方兴冲冲花了900万买下新加坡资本控股的融资租赁公司,交割后才发现原股东早就通过VIE结构把境内资产锁死了——这就好比买了栋精装修别墅,却发现所有房门都被焊死,只能隔着玻璃窗看里面的欧式家具。

最近更魔幻的是”借壳洗白”的套路。某些跨境电商玩家借着融资租赁的外衣搞资金池,用保理业务的名义做跨境套利。去年某知名机构收购的所谓”优质标的”,后来被爆出每月资金流水有七成来自同一个离岸账户——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说到底,这个行当最荒诞的地方在于:真正懂行的人都在悄悄卖壳离场,而冲进来接盘的往往是那些连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都分不清的土豪。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山西老板,收购时豪言要打造”跨境产融平台”,两年后才发现公司最值钱的资产居然是前股东留下的沪牌奔驰——因为牌照是拍卖来的,比公司本身还保值。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场收购狂欢的本质。当金融牌照沦为投机筹码,当跨境通道变成灰色资金的旋转门,所谓的外资背景不过是个精心编织的童话。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赢家,只有提前退场的聪明人,和相信童话的接盘侠。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老王又发来微信:”刚有个广东老板全款买了你说的那种问题壳,要不要介绍你认识?”我默默拉黑了他的号码——有些游戏,注定不适合清醒的人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