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刚冲好一杯咖啡,手机就嗡嗡嗡响个不停。几个炒股的朋友在群里哀嚎,配图清一色是绿油油的K线图。我扫了一眼大盘,嚯,上证指数跌了快三个点,创业板更是惨不忍睹。朋友圈瞬间分成两派:一派骂机构割韭菜,另一派开始转发“经济危机前兆”的阴谋论。说真的,这种场景我见多了,但这次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很多人第一时间把锅甩给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或是某家龙头企业的财报暴雷。这些解释当然没错,但我觉得更像是在用标准答案应付考试——表面上无懈可击,却漏掉了最关键的东西:市场情绪早已变成一头不受控的野兽。我记得去年在陆家嘴参加一场投资沙龙时,某个私募大佬喝着威士忌说过一句话:“现在的股市就像个被惯坏的孩子,哭闹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个眼神。”当时觉得这话太玄乎,现在品品,简直精辟。
你发现没有?最近半年每次大跌,媒体总急着给下跌找“基本面原因”,但更多时候只是群体心理的连锁反应。比如今天早上,其实最初只有半导体板块小幅回调,但某个百万粉丝的财经博主突然发了条“警惕流动性风险”的微博,一小时内转发破万。恐慌就像滴进清水里的墨汁——明明最初只有一小撮人抛售,等到中午休市时,已经演变成无差别踩踏。这种情绪传染的速度,比什么宏观经济数据可怕多了。
我有个反直觉的观点:或许我们不该总用“理性人假设”来分析A股。理论上说,市场应该及时反映企业价值和宏观经济,但实际上呢?太多人把炒股当成打麻将——今天听牌胡一把就跑,明天点炮就骂街。去年我尝试用传统估值模型抄底消费股,结果发现技术图形破位时,再好的业绩都能被砸出跌停。后来才想明白,在这个量化交易占三成成交量的市场里,算法才不在乎什么市盈率,它们只认触发条件。

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嘲笑大妈们跟风买白酒股,一边自己偷偷盯着北上资金流向做决策。说个真实经历:上周我和做私募的同学吃饭,他坦言现在选股策略就两条:一是跟着顶级游资的龙虎榜走,二是监测社交媒体情绪指数。“基本面?等季度报告出来早就变历史数据了。”他耸耸肩给我倒了杯茅台。你看,连专业人士都开始用快思维代替深思考,普通人除了被情绪裹挟还能怎样?
当然我不是说经济数据完全不重要。疫情反复影响供应链是真的,海外通胀传导压力也是真的,但这些因素更像是一根导火索,真正爆炸的炸药早就堆在那里了——杠杆资金、赛道信仰、对政策的过度解读…某种程度上,今天的大跌只是给过去两年狂热行情的一次清算。就像2020年时所有人都说“这次不一样”,结果太阳底下终究没有新鲜事。
现在写这篇文章时,窗外正好下起暴雨。看着雨滴胡乱砸在窗户上,突然觉得和今天的分时图莫名相似——明明都是H₂O,坠落时却划出千万条不同的轨迹,最后混成一片模糊的水幕。或许我们永远找不到下跌的“唯一真相”,就像分不清窗上的哪道水痕来自哪滴雨。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所有人都在追问“为什么跌”的时候,聪明人早就开始思考“跌完之后怎么办”。毕竟股市不会关张,明天九点半,赌场照常开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