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利空来袭:在市场恐慌中寻找裂缝里的光
早上刷手机看到财经新闻弹窗时,我刚咽下最后一口冰美式——得,又是个“黑色星期五”。大盘低开2%,创业板指跌近4%,半导体板块集体扑街。朋友圈里已经有人开始发“天台见”的梗图,而我的股票账户,啧,简直像被台风扫过的菜地。
但说真的,每次看到“利空”两个字被媒体加粗放大,我反而会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老私募经理。当时上证单日暴跌5%,隔壁桌的年轻人疯狂刷新交易软件,指甲几乎要把屏幕戳穿。那位两鬓斑白的老先生却慢悠悠搅着拿铁说:“年轻人,市场最诚实的时候,就是它恐慌的时候。”
这话当时听着像故弄玄虚,现在琢磨却有点意思。所谓利空,不过是市场在打喷嚏时甩出来的词汇炮弹——CPI超预期、地缘政治紧张、美联储放鹰…这些词每个月换着花样登台,像极了我外婆的老年广场舞队,动作看着眼花缭乱,其实套路就那么几个。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反倒是另一些东西。上周和三里屯做VC的朋友喝酒,他提到现在创业者递来的BP里,AI项目的占比夸张到七成:“就像2015年满大街的O2O,所有人都在用GPT包装旧业务。”这种扎堆狂欢像极了暴雨前的蚁群迁徙,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是生态系统失衡的征兆。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利空”。当某只股票因为董事长离婚跌停时,当政策调整让某个板块集体跳水时,这些明面上的坏消息反而像超市的打折标签——至少你知道为什么亏钱。最可怕的利空是那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比如整个消费赛道都在悄悄降级,但财报上的数字还被营销费用撑着门面。这让我想起2020年疫情初期,所有人都盯着医疗股暴涨,却没注意商场里优衣库的基础款T恤销量翻了倍——某种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地下奔涌。
当然我不是说要对暴跌视而不见。我的第一支重仓股在2018年贸易战时腰斩的经历,现在想起来胃里还会抽痛。但正是那波惨赔让我学会区分“皮肉伤”和“内脏出血”:政策调控让教培行业团灭是后者,而某个科技巨头因为季度财报不及预期暴跌20%,可能只是前者。
有意思的是,最近利空消息总爱挑周五发布,像是怕惊悚效果不够似的。监管新规、业绩预警、减持公告…这些消息踩着下班铃砸过来,留给散户整整两天时间焦虑。这种 timing 精准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有操盘手专门研究过行为金融学。
所以现在遇到利空轰炸,我反而会多问几句:这个恐慌是真的供需失衡,还是群体情绪共振?就像上周新能源板块大跌,表面上是欧盟反补贴调查引发的,但翻翻研报就知道,海外库存周期见顶的信号三个月前就有了。大多数人总是忙着给棺材钉钉子,却没人检查病人是不是只是睡着了。
收盘时看了眼账户,浮亏比想象中少——早上恐慌性抛售时补仓的药明康德居然翻红了。这大概就是市场的幽默感:当所有人都举着放大镜找裂缝时,光早就从意想不到的角度照进来了。
(写完看了眼窗外,暴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云缝里漏出的金光正砸在国贸三期的玻璃幕墙上。啧,这该死的象征主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