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半,我盯着屏幕上那条蜿蜒的K线,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私募酒会上听到的一句话:”现在的上市公司,财报是写给股民看的小说,融资才是真正的正文。”说话的是个鬓角微白的中年人,他晃着威士忌杯的样子像个看透魔术破绽的观众。
股票融资这玩意儿,表面上光鲜亮丽得像华尔街电影——企业获得发展资金,投资者分享成长红利。但当我亲眼见过某生物科技公司连续三次”战略性增发”后,突然意识到这根本是场精心设计的饥饿游戏。他们用”突破性技术”的PPT让股价冲上云霄,却在解禁期刚到就集体减持,留下散户对着跌破发行价的K线图发呆。最讽刺的是,这家公司融资50亿后研发投入反而比前年下降了17%——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某个失眠的深夜我逐页对比了他们年报的附注。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股票融资早就异化成资本套现的快速通道。去年接触过某制造业老板,他直言不讳:”现在做实业的都是傻子,并购重组讲个故事,股价翻三倍后质押套现,比辛辛苦苦搞研发痛快多了。”说这话时他刚用子公司股权质押套现20亿去买私人飞机,而公司主营的机床业务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亏损。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今年初的”可转债狂欢”。某互联网教育公司顶着政策风险发行天量可转债,转股价定得比现价低30%,美其名曰”让利投资者”。结果兑付前三个月突然放出”业务转型元宇宙”的消息,股价暴涨触发强制赎回条款。那些以为捡到便宜的投资者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在参与一场明码标价的赌局——庄家永远握着修改规则的权力。

有时候我觉得股票市场就像个巨大的炼金术实验室,企业家们把技术专利、市场份额、未来预期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扔进熔炉,最后炼出来的却是真金白银的融资额。而监管文件里那些”补充流动资金””优化债务结构”的官方说辞,简直像中世纪炼金术士念叨的咒语,既庄严又荒诞。
或许真正的悖论在于:当一家公司最擅长融资的时候,往往距离卓越经营最远。就像那个总在酒局上吹嘘人脉的哥们,你从来不会问他到底靠什么赚钱。在这个杠杆游戏里,股价早就不是价值的晴雨表,而变成了融资额度的计价器——越是会讲故事的企业,越能获得更多筹码继续讲故事。
凌晨两点,屏幕上的K线还在跳动。我突然想起证交所门口那尊铜牛雕塑,每个路过的人都习惯性地摸一把牛角求好运。但要是仔细看会发现,牛蹄早就被磨得锃亮——原来大家真正崇拜的,从来不是冲锋的牛角,而是站稳的蹄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