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激烈争论。一个挥舞着手机屏幕上的K线图说:”现在这行情,只有黄金才是真避险!”另一个抿着浓缩咖啡冷笑:”得了吧,去年俄乌开战那天你买的黄金ETF,现在解套了吗?”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于”避险资产”的执念,某种程度上像极了在暴雨中抢购最后一把雨伞的游客——明知道伞骨已经变形,却仍要为那份虚假的安全感付费。
被神话的黄金
黄金的避险属性早就被过度神话了。记得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时,金价确实在三个月内暴涨30%,但很多人选择性忘记之后连续18个月的阴跌。更讽刺的是,去年硅谷银行爆雷当日,黄金期货反而下跌1.2%,倒是英伟达的股票单日暴涨7.4%。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有个精妙比喻:”黄金就像婚姻里的安全牌,你以为选了最稳妥的对象,结果发现对方偷偷买了三倍做空纳斯达克的期权。”这个行业里待久了就会发现,当所有分析师都在喊”乱世买黄金”时,往往正是量化基金在悄悄平仓的多头头寸。
股票的叛逆美学
相比之下,我始终对优质股票带着某种叛逆般的偏爱。不是说它们没有风险,而是这种风险至少是透明的、可追踪的。当你持有苹果股票,你能看到库克在越南新建的工厂进度,能测算Vision Pro的预售数据,甚至能通过卫星图像观察加州测试场的自动驾驶车队规模。
但黄金呢?你永远不知道纽约金库里的那块金条是不是正被摩根大通拿来重复抵押——就像2020年被查出的那起世纪骗局,同一批黄金竟然同时作为6家不同机构的抵押物。这种不透明性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三仙归洞”戏法,你以为攥在手心的是实打实的宝贝,其实早被换成了染色的铅块。
流动性的黑色幽默
最讽刺的莫过于流动性悖论。理论上黄金是终极硬通货,但真遇到极端情况,恐怕没人会扛着金条去医院换手术费。我有个做跨境贸易的朋友曾在黎巴嫩银行危机时尝试变现黄金,结果发现当地金店给出的价格比伦敦现货低38%,还要求提供12份证明文件。
反观腾讯股票,去年香港封城期间,我凌晨三点还能在手机上完整清仓——虽然当时卖出是因为误触了屏幕(这又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了)。这种7×24小时的变现能力,某种程度比保险柜里的金条更”硬通货”。
时代正在改写规则
最近让我深思的是央行们的诡异操作。中国人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的同时,其实悄悄减持了2100亿美元美债——这些钱转头就投给了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定向增发。这种”左手黄金避险,右手科技冒险”的撕裂策略,像极了在赌场里既买大小又押具体数字的赌徒。
或许真正的避险,从来不是选择某种资产,而是保持对规则的洞察力。当美联储开始用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美元时,当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始用AI算法动态调整溢价时,我们纠结”股还是金”的样子,像极了用算盘计算航天轨道的老会计。
放下咖啡杯时,邻桌的争论已变成何时购入比特币。我忽然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句:”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就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
或许真正的黄金,从来不在K线图里,而在这种保持辩证思考的能力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