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我妈去银行办业务,柜台后那个西装笔挺的小伙子笑得像朵向日葵:”阿姨,我们新推出一款保本理财,年化3.8%,比定期高多啦!”我妈眼睛刚亮起来,我赶紧拽着她往后退——这年头还敢说保本二字的,不是骗子就是活在2018年。
三年前我在陆家嘴某银行总部亲眼见过戏剧性一幕:穿着皱巴巴西装的产品经理把风险揭示书拍在风控总监管桌上:”非要写’可能亏损’?客户看到这四个字转身就去隔壁买信托了!”当时资管新规过渡期还剩最后半年,整栋楼都弥漫着末日狂欢般的焦躁。
现在回想起来,所谓保本理财根本是场集体幻觉。银行用资金池玩借新还旧的把戏,像在钢丝上叠罗汉——只要音乐不停,最底层的人永远觉得安全。但2018年资管新规这把铡刀落下时,所有人才发现兜底承诺薄得像ATM机吐出来的凭条。
最近某股份制银行APP把”净值型”三个字藏到产品说明第七页的行为特别有意思。就像把”可能亏损”翻译成”业绩比较基准”,把”高风险”包装成”进取型配置”。我认识的老周去年买了款”R2稳健型”理财,至今账户还飘着-2.3%的绿光,每天打电话骂客户经理的样子像极了发现保健品无效的老年人。

倒不是说银行存心骗人。上次和某行资管部朋友喝酒,他吐苦水说现在卖产品得像解数学题:既要符合监管要求,又不能让大妈们吓跑。最后折中方案是把风险提示做成需要连点三次的折叠页面——像香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必须存在,但最好谁都别认真看。
真正魔幻的是当下这个过渡期。你去银行大厅还能听见理财经理用”相当于保本”之类的模糊话术,宣传页上却明晃晃印着”非存款”的免责声明。这种精分状态像极了婚恋市场说”我虽然离过三次婚但绝对忠厚老实”。
要说怎么办?我把自己那点积蓄分成三份:最稳的扔进大额存单,中等风险的买了国债逆回购,真手痒想搏收益的干脆直接定投指数基金。至少这些产品的风险都明明白白写在脸上,不像某些理财说明书,读起来像解码达芬奇手稿。
昨天路过银行时看见LED屏滚动着”财富保值增值首选”,突然想起大空头里那个比喻:这就像在加油站卖打火机,还贴心地帮客户把打火石都磨好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