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的股价,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
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等人,隔壁桌两个穿着西装的小伙子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什么。凑近一听,原来是在争论顺丰控股该不该补仓。高个子的说”物流赛道绝对没走完”,矮个子的却摇头”单票收入连续下滑可不是闹着玩的”。我抿了口拿铁,突然觉得特别有意思——这家公司的股价波动,什么时候成了都市白领的日常谈资了?
说真的,观察顺丰的K线图总让我想起玩德州扑克的感觉。2021年2月那个122.87元的历史高点,多像有人梭哈时推出来的全部筹码,带着点孤注一掷的疯狂。而现在的走势,反倒更像老手在慢慢摊牌——你知道他手里肯定有货,但就是猜不透到底是同花顺还是诈唬。
我最纳闷的是,为什么市场对顺丰的要求总是格外苛刻?去年三季度净利润增长超过40%的那天,股价居然还跌了3个点。隔壁极兔亏着钱上市都能被捧成香饽饽,轮到顺丰赚钱了反倒要挨骂?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个卖豆腐的王婶——天天准点出摊的老实人偶尔迟到一次就要被指指点点,倒是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摊贩,哪天来了反而能收获惊喜的欢呼。
不过话说回来,顺丰自己可能也要背点锅。有时候觉得他们像个过分认真的优等生,每次财报电话会都要把”降本增效”念上二十遍。可资本市场偏偏是个喜欢听故事的文艺青年,你光报数字有什么用?得学学人家京东物流,动不动就给你讲个”一体化供应链”的浪漫传说,哪怕暂时赚得没你多,市盈率反倒比你高出一截。

我上个月特意体验了下他们的无人机配送服务——在深圳湾公园收到从天而降的咖啡时,周围游客举着手机拍照的架势活像在看科幻电影。但转头就想,这些酷炫技术到底能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每股收益?或许王卫早就看透了,资本市场就是个既要又要还要的刁蛮情人:短期要利润,长期要想象空间,中途还不能错过任何新概念。
最近让我笑出声的是看到某券商研报里的神逻辑:”鉴于鄂州花湖机场转运效率超预期,上调2024年盈利预测,但考虑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同步下调目标价。”这套左右互搏的功夫,倒是很配当前撕裂的股价——基本面在向上走,情绪面在向下溜,像极了被不同方向拉扯的快递包裹。
有天下雨叫了顺丰同城急送,老师傅抱着包裹小跑进楼道时突然跟我说:”你们炒股的别老盯着手机看数字,多看看我们这些跑腿的电动车上挂了多少件货。”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或许真正的行业beta就藏在那些被雨淋湿的快递箱里,而不是券商首席的数学模型里。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怎么看顺丰走势,我通常会反问:你是想持有三天还是三年?如果是后者,不妨周末去转运中心门口数数进出港的货机数量——有时候最笨的办法,反而比看一堆跳动的数字更接近真相。毕竟在物流这个行当,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在财报的毛利率里,而在那些凌晨三点还亮着灯的分拨中心。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