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资本开始「下场玩游戏」
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最近市场上多了个「超级玩家」——国新投资。这个称呼挺有意思,让我想起电竞圈里那种装备碾压、操作精准的高端玩家。
说实话,我第一次注意到国新是去年在某新能源项目的尽调现场。原本几家市场化机构争得头破血流,突然传来消息说国新可能要进场。那一刻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就像牌桌上突然来了个手握重筹码且规则解释权不同的新玩家。有人松了口气觉得项目稳了,也有人暗自皱眉嘀咕着「这还怎么玩」。
国新这类国家队的入场,某种程度上像在自由市场的沙盘里投入了几块定海神针。你说它破坏市场活力吧,关键时刻它能托住那些要坠落的战略性产业;你说它维护市场稳定吧,又确实让某些领域的竞争变得…该怎么形容呢?有点像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同场竞技的感觉。
我特别注意到他们最近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不同于普通财务投资者盯着三年退出周期,国新的资金带着某种「时代耐心」——他们可以等五年、十年,甚至更久。这种时间尺度本身就成了最强大的竞争壁垒。某个深夜看研报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中国式资本运作最独特的实验场:用国家资本的「慢钱」对抗国际热钱的「快钱」,用战略定力化解周期波动。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边界感的问题。去年某地政府引导基金与国新合作后,当地某个新材料项目突然获得了远超市场估值的注资。同行们私下抱怨这是「降维打击」,但创始人却在朋友圈感慨「终于能安心搞研发不用天天跑融资了」。你看,同一个现象完全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观察点上——就像杨绛说的,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
有次和国资体系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抿了口茶说:「我们不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在计算风险最小化。」这句话在我脑子里盘桓了好几天。或许我们始终在用市场化投资的尺子去丈量战略投资的逻辑,就像用磅秤量体温——工具本身就用错了。
如今看到国新在专精特新领域的布局越来越深,我反而觉得这像是种新型的「资本基建」。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短期难见效益的领域,终于有了能匹配其发展节奏的资金属性。不过话说回来,当国家队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时,如何避免把赛道变成专属泳道,倒是个值得持续观察的命题。
记得有次参加创投论坛,某个硬科技创始人说得实在:「管他国家队还是市场队,能帮我们打破技术封锁的就是好队。」这种实用主义态度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注脚——在生存与发展面前,意识形态的争论总显得有点奢侈。
离开酒馆时朋友突然问我:「你说五年后回头看,国新这种模式会不会被当成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水岭?」夜风把他吐出的烟圈吹散成模糊的形状,就像这个问题本身一样没有标准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