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风投圈混了十几年的老炮儿突然问我:”你说,咱们天天追着看的那些投资完成率,到底有多大水分?”他抿了口威士忌,”我去年投的那个AI项目,报表上写着120%超额完成,结果你猜怎么着?创始人把融来的钱全拿去买了比特币。”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的一个新能源项目。当时团队每周给我们发精美的数据看板,完成率曲线漂亮得像是精心修剪过的盆景。直到某天我突击走访工厂,才发现所谓的”产能爬坡”只是把同一批电池在流水线上来回搬运——就为了拍给投资人看的宣传视频。
投资完成率这个指标,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创业圈的行为艺术。创始人学会了用”战略性延迟交付”来替代”进度滞后”,用”资源优化配置”来掩饰”资金链断裂”。而投资人呢?我们明知数据可以化妆甚至整容,却依然沉迷于这个数字游戏——毕竟,总要有些东西写在投后报告里给LP们交代。
最讽刺的是,完成率越高的项目,有时候死得越快。我见过太多团队为了凑齐那个魔术数字,疯狂补贴冲量,最后在虚假繁荣中轰然倒塌。就像吹泡泡的孩子,越用力吹,破得越惨烈。反倒是那些完成率总是在60%-80%间徘徊的项目,往往能细水长流——他们有余力应对黑天鹅,有时间打磨产品,不会为了取悦投资人而透支未来。

现在我看项目,反而更关注”未完成部分的故事”。那个总完成92%的SaaS企业,之所以迟迟达不到100%,是因为坚持用三倍时间重构代码架构;那个完成率忽高忽低的医疗项目,每次下滑都对应着一次临床试验方案的推倒重来。这些”不完美”的曲线里,藏着比漂亮数字更珍贵的品质:克制与诚实。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完成率。不是看钱烧完了没有,而是看价值创造了多少;不是追着时间表打勾,而是评估每个决策的长期回报。就像种树,你不能天天把树苗拔起来看根长了多少,真正重要的生长永远发生在地下看不见的地方。
下次再看到某家公司炫耀200%的投资完成率,我大概会下意识后退半步——要么是遇上了营销天才,要么是碰见了商业骗子。在这个数字可以随意美化的时代,或许真正的完成率,只存在于创始人深夜加班时眼里的血丝中,存在于客户主动续费时的微笑里,存在于那些永远无法被写进PPT的细微之处。
老王最后醉醺醺地说:”咱们这行啊,早就该把电子表格扔了,带瓶好酒去工厂车间蹲半天,比什么数据都真实。”虽然偏激,但不无道理。投资终究是门关于人的艺术,而我们却总妄想用数字来解构它。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