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对于“投资回报”的执念已经扭曲到近乎病态的程度。当时我正在翻看大学校友群,一个曾经在投行工作的同学突然发了一段话:“今天算了下,过去五年在健身房花的3万块钱,可能让我多活了半年——这投资回报率是不是比大多数基金都强?”
群里瞬间炸了锅。有人认真计算健康投资的年化收益,有人调侃应该把冥想时间计入成本,还有个做VC的哥们煞有介事地分析:“考虑到延迟衰老带来的复合收益,这笔投资确实跑赢了通胀。”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公式,我突然感到一阵窒息——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用Excel表格来解构人生了?
这让我想起2019年在京都遇到的茶道师傅山田先生。他的茶室挂着幅字:“一期一会”。当时我职业病发作,下意识计算他每场茶会的时间成本与体验价值的比值。老人似乎看穿我的心思,慢悠悠地说:“年轻人,有些相遇的价值,要等变成回忆时才显现。”现在回想,那杯抹茶的投资回报周期,可能是一辈子。
现代人对投资回报的焦虑,本质上是对确定性的疯狂追逐。我们热衷于给一切标价:读MBA的投资回收期、恋爱结婚的沉没成本、甚至亲子关系的长期收益。但真正的投资智慧,或许恰恰在于接受某些回报永远无法被量化的事实。

我有个做天使投资的朋友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最成功的投资往往看起来像一时冲动。”他十年前投过一个做有机农场的小伙子,当时所有模型都显示这是个必亏的项目。结果去年疫情爆发时,那个农场成了城里唯一稳定的蔬菜供应源。“有时候回报不是你算计来的,而是你配得上的。”说这话时,他摩挲着茶杯的样子像极了京都的茶道师傅。
当下最讽刺的现象是,我们一边用ROI框架批判互联网经济的泡沫,一边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像份BP书。上周还有个95后问我:“您觉得每天花两小时学python的回报周期大概多久?”我很想告诉他,我二十年前熬夜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投资”,直到去年父亲病重时突然读懂那个玛德琳蛋糕的段落,才终于兑现了回报。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投资回报的计量单位。用心跳次数代替金钱数字,用顿悟时刻替代KPI达成。就像那个在健身房花了3万块的同学最终发现的——当他不再计算每组深蹲的寿命收益,反而在撸铁时想通了困扰半年的业务难题,那瞬间的灵光乍现,才是真正超额的α收益。
写完这些字的时候,窗外晨光微熹。我决定今天不去计算这篇稿子的稿费性价比,就像不去计算此刻照在键盘上的阳光,在未来某个寒冬里能兑换多少暖意。毕竟最好的投资回报,往往是当你忘记自己在投资时,生活突然给你的那份意外红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