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江湖里的中国式生存法则
上周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等人,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在激烈争论某个新能源项目的估值模型。一个坚持要用美国的DCF贴现法,另一个则拍着桌子说”在中国就得看政策风口”。我突然想起五年前在硅谷参加路演时,那些穿着连帽衫的创始人对中国资本的复杂态度——既渴望我们的钱袋,又忌惮我们的玩法。
中国投资机构最有趣的特质,或许就在于这种分裂感。表面上我们学着高盛的红宝书,办公室里摆着英文原版证券分析,但真正决定胜负的,往往是酒桌上某个厅长随口提的产业规划,或者微信群里流传的某份会议纪要。我认识的一位母基金合伙人,电脑里存着上百个估值模型模板,但最常打开的却是自己整理的”各部委官员履历图谱”。
去年某个省级引导基金的尽调让我印象深刻。原本按照教科书流程要走三周的财务核查,最后被压缩成三天——因为第四天就要开投决会,而主管领导的考察行程突然提前。那天深夜两点,我们团队边啃着冷掉的盒饭边争论是否该相信那家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刚毕业的哈佛小伙坚持要用贝恩的分析框架,却被本地合伙人一句”他们董事长的小舅子在发改委”噎得哑口无言。
有时候我觉得中国投资圈正在形成某种奇特的”双轨制智慧”。在募资说明书里我们大谈ESG和长期价值,但私下更关心明年哪个局委要合并重组;我们给LP演示的PPT用着最精致的波特五力模型,真正决策时却要琢磨某个产业园的税收政策能延续几年。这种分裂不是虚伪,更像是在特殊市场里的进化适应性——就像沙漠里的植物既要有深根系又能瞬间吸收偶发的雨水。

最让我忧虑的或许是年轻投资人的状态。他们能熟练地用Python跑机器学习预测行业景气度,却读不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能说出某家初创公司每个技术参数的国际对标,但面对某个地方国企突然的人事变动就手足无措。有次我带个常春藤毕业的分析师去参加地方政府的招商会,他看着主席台上依次发言的官员低声问我:”为什么他们每个人都在重复同样的产业政策原文?”——这孩子显然还没悟到,在中国,重要的从来不是说什么,而是谁在说、对谁说、在什么场合说。
或许某天我们会找到平衡点?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转型成功的投资人,他把对政策周期的敏感度做成了量化模型,居然真的用蒙特卡洛模拟出了不同换届节点下的投资回报分布。但更多时候,我觉得这个市场永远会保留那些无法被算法捕捉的”中国变量”——就像你永远不知道某个处长随口提的”重点扶持”到底含金量多少,除非你亲眼见过他秘书的记事本。
离开咖啡馆时,那两个年轻人已经达成共识:”先按传统模型算个底价,再加20%政策溢价。”你看,这就是中国投资人的实用主义智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永远习惯性保留20%的模糊空间。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