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他突然感慨:”现在做投资啊,越来越像在菜市场挑西瓜——光会拍不行,得听得懂瓜藤生长的声音。”这话让我瞬间想起去年在南京河西金融集聚区的一次经历,那天我恰好路过江苏金财投资的办公楼,看见几个穿着冲锋衣的年轻人正围着花坛里的智能灌溉系统比划,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测试投的一家农业物联网企业的产品。
说实话,最初听说这家省属投资平台时,我脑子里浮现的也是刻板的国企形象:红头文件、会议纪要、风险评估报告堆满办公桌。但真正接触过几个他们投过的项目后,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比如有家做工业视觉检测的小公司,创始人是南航教授带着两个研究生捣鼓出来的项目,当时连商业计划书都写得像学术论文。按常规投资机构的逻辑,这种项目怕是连投委会都上不去,但金财的投资经理居然泡在实验室帮他们梳理应用场景,最后还牵线让传统制造企业来做试点。
这种”非典型”投资哲学让我琢磨了很久。在全民追逐独角兽的狂欢里,他们似乎更在意培育”小瞪羚”——那些现在规模不大,但能在细分领域扎下深根的企业。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别的机构尽调团队都是西装革履带着律师会计师,他们团队里常混着穿工装裤的技术专家,看完财务报表还要去车间摸生产线。这种接地气的尽调方式,倒像是老中医”望闻问切”的路子。
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对”退出机制”的另类理解。去年有家被投企业接到上市公司并购要约,估值翻了三倍,按说该套现离场了。但投资团队却拉着企业开了三天闭门会,最后竟然建议暂缓并购——因为他们发现收购方想掏空技术团队后转做房地产。这种反资本逻辑的操作,在行业里简直像个异类。

当然也有人诟病这种模式不够”狼性”,错过不少风口项目。但看看现在那些估值吹上天的明星企业接连暴雷,反倒觉得这种带着体温的投资方式更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像他们某个投资总监说的:”我们不是在找会跳舞的大象,而是在种能长成森林的种子。”
最近注意到他们开始布局碳中和赛道,但切入点很特别——不是扎堆光伏锂电,而是在投碳足迹管理软件和工业余热回收这类”隐形冠军”。这种避开喧闹找暗线的打法,倒是很符合江苏人闷声做事的性格。
说到底,在资本愈发虚拟化的时代,或许正是这种带着泥土气的投资,反而能扎下最深的根。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最后醉醺醺说的:”比起会讲PPT的创始人,现在更想找指甲缝里带着机油味的实干家。”这话糙理不糙,江苏金财的投资哲学,某种程度上正是在对抗整个行业的浮夸症。
(写完重读时忽然想到:这种”慢投资”模式是否暗合了江苏特有的文化基因?既不同于京派投资的政治嗅觉,也区别于海派投资的国际化叙事,更像是带着江南绣娘般的耐心——在经纬交错间找准下针的力道)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