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说最近投了个”金融科技项目”,年化12%保本保息。我一口啤酒差点喷出来——这年头还敢信这种承诺的,不是傻就是贪。但转念一想,十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宜信的时候,何尝不是被唐宁那套”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理想主义打动?
记得2013年在金融街咖啡厅,听宜信的人讲P2P如何颠覆传统银行。当时在场的投资人眼睛里都闪着光,仿佛看到金融民主化的乌托邦。现在回想起来,最讽刺的是——最早那批相信”科技让金融更美好”的,恰恰成了后来维权群里骂得最凶的。
宜信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确实曾改变过某些规则。我认识河北一个养鸡大户,2015年靠宜农贷拿到启动资金时,传统银行连正眼都不瞧他。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去年在望京SOHO见过的那个投资人,把父母养老金投进宜信财富,现在每个月都要去总部”喝茶”。
唐宁最近又开始讲”全球化资产配置”,但经历过P2P暴雷的投资者们早就不吃这套了。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宜信现在官网把”诚信”二字放得比LOGO还大,这算是一种迟到的忏悔,还是新时代的行为艺术?

金融创新永远面临同一个悖论:当新模式长成旧巨头,当初的革命誓言就会变成维稳话术。宜信从普惠金融先驱到如今的处境,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金融创新的缩影——起步时充满理想主义,狂奔时忘记风险控制,转型时又陷入路径依赖。
最近注意到个现象:宜信系高管开始频繁出现在区块链论坛。这让我想起猎头朋友说的趣事:现在宜信背景的求职者,都会刻意淡化P2P经历而强调科技背景。历史的车轮碾过时,连车辙都想自己擦干净。
或许我们该问的根本不是”宜信能不能投资”,而是”在这个后刚兑时代,我们到底该相信谁的金融童话”。当某天AI连投资建议都能生成时,人类最后的价值判断,可能就剩下认清哪些承诺永远不该相信。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老王昨晚又发来新项目的白皮书,这次说是区块链+元宇宙。得,韭菜的自我修养真是永无止境。)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