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霓虹灯在寒夜里闪烁,我盯着已经停止跳动的交易软件,突然意识到这个看似寻常的元旦休市期,或许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深的隐喻。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在三亚的海滩上偶遇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他赤着脚踩在沙滩上,手机屏幕却依然反射着K线图的残影。”休市?不过是把焦虑延后罢了,”他苦笑着把沙滩椅调整到背对夕阳的角度,”你看这些度假的人,哪个不是每隔十分钟就要摸一次手机?我们早就患上了交易强迫症。”
这话说得刻薄,却意外地真实。现代金融体系发明了7×24小时交易机制,却把人类最原始的节律感彻底摧毁。元旦休市与其说是法定假期,不如说是强行按下暂停键的干预治疗——尽管我们都知道,节后开盘那一刻,所有被压抑的情绪都会变本加厉地反扑。
有意思的是,观察休市期间投资者社群的行为模式会发现某种集体性认知失调:有人连夜复盘全年交易记录,把亏损归结为”最后一个交易日手滑”;有人已经开始制作新年交易计划,仿佛换个日历就能重置运气。最讽刺的是某知名论坛的”休市综合征”讨论帖,竟然在三天内刷出两千楼——这群声称需要休息的人,连放假都在模拟交易。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强制休市其实暴露了市场的先天缺陷。我们总把市场比作精密机器,但构成市场的分明是充满偏见和情绪的血肉之躯。就像每个元旦前夕的”窗口指导”,机构投资者一边抱怨行政干预,一边偷偷感激这剂镇静剂——毕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参与的这个庞大赌场偶尔也需要监护人强制关灯。
让我说得更尖锐些:当代投资者对休市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确定性”的依赖成瘾。我们宁愿忍受持续波动的折磨,也不愿面对绝对静止带来的虚无。这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实验鼠,宁可不断按压毫无意义的杠杆,也不能接受食槽里暂时没有 pellets 的事实。
所以当明年元旦钟声再次响起时,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真正的断开连接。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关闭交易软件,而是重新审视自己与市场的关系。毕竟真正的投资智慧,往往诞生于市场之外的寂静时刻——就像冲浪者需要等待下一个浪头,而不是永远骑在浪尖上。
当然,这些话现在说来轻松。等到1月2日开盘钟响,大概我们又会像听到发令枪的赛马,头也不回地扎进新的博弈。人性如此,市场亦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