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我被一条微信消息震醒。发小阿杰——就是那个连余额宝都不敢多放的程序员——发来截图,兴奋地说自己把年终奖全砸进了蛋卷的某个智能组合。后面跟着三个呲牙笑表情。
我揉着眼睛,看着那个深夜下单的界面,突然想起三年前另一个朋友在P2P暴雷前夜也是这样兴奋地给我发截图。历史总爱用相似的剧本,只是这次演员从「高返佣理财平台」换成了「科技感基金投顾」。
说实话,我第一次用蛋卷是因为某财经大V的推广码。注册时那个丝滑的体验确实惊艳——刷个脸的功夫,开户、绑卡、风险测评全搞定了。比起传统券商那些需要打印签字邮寄的反人类流程,这种体验就像从绿皮火车突然跳上了高铁。
但问题恰恰藏在这种「过于顺滑」里。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打开任何内容平台,算法推给你的理财博主都在用几乎相同的话术夸蛋卷?「极致用户体验」「低门槛」「拯救小白」…这些词听多了,我反而开始警惕。金融不是快消品,当选择投资平台变得像选外卖餐厅一样轻快时,我们是不是正在遗忘某种本该存在的重量感?
我最担心的不是技术风险(他们的系统确实比很多银行APP稳定),而是「投教娱乐化」的隐忧。看看那些设计得像游戏任务的定投计划,看看那些用「萌系」语言包装的波动风险说明——这当然能吸引年轻人入场,但当某天市场真正暴跌时,这些习惯了「养成系投资」的用户,真的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蛋卷的基金购买确认书默认折叠在二级页面,而「预计收益动画」永远占据C位。这像极了互联网产品的惯用手法——用即时反馈刺激多巴胺,却把枯燥但重要的信息藏在角落。我自己就曾差点忽略某个组合调仓产生的高额赎回费。
当然我必须说句公道话:比起某些明目张胆卖「导师课」的伪理财平台,蛋卷至少守着合规底线。他们的智能组合确实分散了风险,也实打实省去了挑选基金的烦恼。但「相对可靠」和「绝对安心」之间,隔着十个暴跌日的考验。
最近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个直播场景:某个百万粉财经主播一边吃着麻辣烫,一边教观众设置蛋卷的「十倍定投」。当投资决策变得和「双击点赞」一样轻率时,狂欢的尾声往往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推不推荐蛋卷,我会先反问他:你是想要个帮你自动执行策略的工具,还是想要个替你思考的「理财保姆」?如果是后者,或许该先重新审视自己对风险的认知——再好的平台也架不住错误预期。
金融科技最妙的悖论在于:它用技术降低操作门槛的同时,反而要求用户具备更高的认知门槛。当我们为「一键跟投」欢呼时,别忘了那个永恒真理:在这个市场上,最容易自动化的是操作,最无法被外包的是思考。
(写完上面这些,我给阿杰回了条消息:「周末喝一杯?顺便看看你那个组合的底层资产配置」——有些对话,终究不适合在深夜的手机屏幕上完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