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的幽灵:当投资收益成为自我欺骗的艺术
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我那只新能源基金收益率已经到87%了”,其中一个得意地晃着手机屏幕,仿佛那串数字已经自动兑换成了未来三年的生活品质。另一个则懊恼地抱怨:”早知道就该全仓半导体,现在也不至于只有23%的收益”。我搅拌着渐冷的拿铁,忽然觉得我们这代人可能陷入了一场集体幻觉——我们把投资收益计算当成数学题,却忘了这本质上是一场心理博弈。
投资收益最讽刺之处在于,我们总是选择性地进行计算。我的大学同学老张至今仍把他2015年股灾中侥幸抛出的几只股票称作”经典操作”,却绝口不提同期被深套的另一半仓位。人类大脑天然擅长这种剪辑艺术——留下高光时刻,将失误片段扔进记忆的回收站。真正的收益率计算应该像外科手术般冰冷精确,但我们往往在拿起计算器前就先戴上了玫瑰色眼镜。
或许我们应该引入”情绪折价系数”。去年我重仓的某消费股在六个月内上涨了120%,按照教科书算法这无疑是笔完美投资。但若计入我在此期间耗费的367小时看盘时间、因焦虑引发的失眠、以及错过的三个重要家庭聚会,实际收益率可能瞬间沦为负数。金融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盯着K线图颤抖的手指和深夜刷新财报的偏执,都是隐藏的成本。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创始人马科维茨曾坦言,他自己配置资产时也只是”简单平衡一下”。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位总能把青菜卖出肉价的大妈,她不懂什么夏普比率和阿尔法系数,却懂得在雨天涨价、在黄昏降价的人生算法。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绞尽脑汁计算的年化收益率、波动率、最大回撤,或许都不如大妈那句”要想赚得多,得先看得准”来得透彻。

当下最危险的趋势是,理财APP正在用科技手段强化我们的认知偏差。每当打开那些设计精美的界面,跳动的数字配上喜庆的红色,仿佛在为你办一场微型庆功会。我的手机至今存着某平台发送的”恭喜跑赢92%的投资者”推送,尽管当时我的实际亏损额足够买下那家咖啡馆的全套意式咖啡机。这些数字魔术师最擅长的是——把相对收益包装成绝对胜利,把侥幸逃脱美化成战略转移。
或许我们应该重构整个计算体系。除了冷冰冰的百分比,是否应该加入机会成本权重?计入心理损耗系数?标注运气成分占比?就像古埃及人称重时要在天平另一端放上真理羽毛,我们的投资收益计算也许更需要这种灵魂砝码。
离开咖啡馆时,夕阳给玻璃幕墙镀上虚幻的金色。那个炫耀87%收益的年轻人正在激动地截图发朋友圈,手机屏幕的反光在他脸上跳动。我突然想起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的话:”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 solvent 的时间要长”。我们精心计算的投资收益,到底是多少百分比的实际增长,多少百分点的自我安慰,或许永远是个谜。
毕竟当数字开始歌唱,很少有人愿意分辨那是捷报还是安魂曲。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