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等人,邻座两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激烈讨论着某只新能源基金的净值波动。其中一人突然叹气:“早知道当年考证多刷两套题,现在也不至于被合规部卡着升不了职。”另一人苦笑:“谁不是呢?这破考试,考过了觉得是废纸,考不过又寸步难行。”
我端着咖啡杯的手顿了顿——这种撕裂感,或许才是基金从业资格证最真实的注脚。
—
一、被神化的“入场券”,与失效的护城河
很多人把这张证书捧为金融圈的敲门金砖,我倒觉得它更像游乐园的安检门——能拦住带危险品的游客,但绝保证不了你玩过山车不会吐。
我认识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老陈,2016年靠着押注消费股一战成名。有次酒过三巡,他掏心窝子说:“我手下研究员个个持证上岗,但去年推的五个票三个暴雷——证书教你看财报,可没教你看人性。”这话虽偏激,却戳破一个真相:当持证人数从2015年的28万飙升至2023年的超百万(注:此为虚构数据,仅作论述参考),稀缺性瓦解后的证书,早已从“竞争优势”退化成“生存底线”。
更讽刺的是,真正需要被这道门槛约束的人,反而最容易绕过它。某家族办公室的合伙人曾和我调侃:“我们聘分析师先看交易流水,再看毕业院校,最后才瞥一眼证书栏——毕竟题库能背,但对市场的嗅觉骗不了人。”
—
二、流程迷宫里的荒诞现实主义
官方申请流程写得像宜家说明书一样清晰:通过考试→机构申请→协会审核→电子证书下发。但真正趟过这滩水的人都知道,水面下全是暗礁。
1. “挂靠”灰产与道德悖论
最魔幻的是第三步“机构申请”。按规定,必须由基金公司为你申请证书,这直接催生了“证书挂靠”的地下交易。去年某第三方平台明码标价:私募通道费1.2万/年,公募渠道2万+(注:价格虚构,反映现象)。一边是协会严打“人证分离”,一边是应届生哭着求挂靠——当制度要求用工作经验兑换准入证,却把缺乏经验的人挡在获取经验的门外时,荒诞感就来了。
2. 继续教育的罗生门
每年15学时的继续教育,本意是促进行业学习,实际却成了某些培训机构的提款机。我见过最离谱的课程是周易与资产配置趋势,讲师拿着罗盘讲解“五行相生相克对板块轮动的启示”,学员挂着视频刷课时——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配合演出,毕竟比起真才实学,学时记录上的那个勾更重要。
—
三、当考试沦为形式主义狂欢
考题库里有道经典题目:“基金销售人员的下列哪种行为合规?”A.承诺保本 B.群发短信推销 C.送米面油揽客 D.以上都不对。标准答案当然是D,但现实中ABCD或许该改成“全选”——只不过手段更隐蔽:保本变成“历史回测最大回撤仅0.5%”,送油变成“客户答谢高端私宴”。
这种割裂让我想起人类学家项飙说的“制度性短视”:我们设计流程来防范风险,却让执行者把智慧用在规避流程而非本质上。就像为了防作弊把考场信号屏蔽了,结果考生用鸽子传纸条。
—
结语:纸上的印章,纸外的战场
有次和监管层朋友聊天,他坦言:“我们比谁都清楚现行流程的漏洞,但现阶段,它依然是成本最低的筛选机制——至少能拦住完全不懂夏普比率的人卖基金。”
或许证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那串编号能通过协会验证,而在于准备过程中被迫啃完的证券投资基金教材第87页那句:“基金管理人应恪守信义义务。”当市场波动撕碎所有纸面承诺时,能护住你的从来不是一张证书,而是对这句话刻进骨子里的敬畏。
毕竟在这个行业里,最危险的从来不是无证驾驶的人,而是拿着驾照把油门踩进地狱的疯子。
(注:文中部分案例基于行业观察混合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