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折成为习惯:封闭式基金的定价困境与人性博弈
记得去年冬天,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窗外金融塔楼的灯光冰冷而疏离,他搅动着拿铁突然说:“知道吗?我最爱的游戏不是打新股,而是捡漏那些折价30%的封基——就像在奢侈品专柜买三折样品,还得装作嫌弃它有个微小划痕。”
这个比喻让我愣了几秒。我们总是习惯性把封闭式基金折价归结为市场无效性或流动性补偿,但或许更接近本质的是:金融产品定价背后那场永不停歇的人性拉锯战。
传统解释总爱把折价归因于基金经理能力存疑或是赎回机制缺失。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某些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照样折价,而流动性更差的非标资产反而溢价交易。这让我不禁怀疑——折价现象根本是群体心理在资产定价上撕开的一道裂缝。
三年前我亲身经历过一次荒诞的折价套利。某只主打新能源的封基在净值1.8元时交易价格只有1.2元,折价率33%。所有量化模型都显示这是送钱机会,但当我真金白银杀进去后,这只基金就像被施了咒语般持续折价整整两年。最讽刺的是,等到封转开日临近,折价率收敛赚的20%收益,还比不上同期直接买光伏ETF的收益率。
这件事让我悟出个歪理:市场给封闭式基金定价时,根本不是在给资产定价,而是在给“不确定性的时间成本”定价。投资人表面上是为流动性缺失要求补偿,实则是为“可能存在的未知利空”提前计提损失——就像结婚前非要对方做财产公证,不是不相信爱情,是不相信人性。
现在最让我忧虑的是,这种折价思维正在侵蚀整个资管行业。当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封闭期产品时,客户第一反应不是问投资策略,而是打开手机计算器测算“如果折价20%我能不能扛住”。某种程度来说,封闭式基金已经成为中国投资者风险教育的血腥教具,时刻提醒着每个入局者:时间可能是朋友,更可能是高利贷债主。

最近元宇宙概念基金的出现让这个游戏更加诡异。某只号称投资NFT资产的封基首发当日就折价15%,评论区最获赞的留言是:“折价太少,再打七折才考虑”。你看,市场已经进化到把折价当作风控工具的地步——人们不在乎资产真实价值,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拿到“安全垫折扣”。
或许我们该承认,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本质是场集体心理战。当所有人都等着折价扩大时,折价就必然持续存在;当有人开始相信折价收敛时,机会才真正浮现。这个悖论就像深夜路灯下的影子,你追得越急,它逃得越快。
所以下次看到折价30%的封基时,别急着计算阿尔法系数。先问问自己:你是在投资资产,还是在和市场玩一场看谁先眨眼的瞪眼游戏?答案可能比净值曲线更揭示真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