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牌照

牌照在手,天下我有?——一个基金圈边缘人的冷思考

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无意中听到邻桌的对话。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正兴奋地讨论着新拿到的公募牌照,其中一个挥舞着雪茄说:”这玩意儿就是印钞许可证,懂吗?比挖金矿还稳当。”我当时差点把手中的燕麦拿铁洒出来——不是被他们的张扬吓到,而是惊讶于这个行业对牌照的崇拜竟然如此赤裸裸。

说实话,公募基金牌照确实是个好东西。它能让你正大光明地收管理费,能让你在银行渠道面前挺直腰杆,还能让那些曾经对你爱答不理的机构投资者突然变得热情似火。但问题在于,当我们把牌照捧上神坛时,往往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投资本身。

我认识不少私募出身的朋友,他们整天琢磨的是怎么把业绩做上去,怎么在回撤控制上玩出花样。而某些持牌公募的基金经理呢?他们更关心的是怎么把规模做大,怎么在晨星评级上多拿几颗星——毕竟管理费是按规模收的,业绩只要不是太难看就行。这种 incentives 的错位,某种程度上让牌照成了逃避真正竞争的护身符。

最近监管层又在酝酿放开牌照审批了。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菜市场发猪肉摊执照——执照发得越多,单个摊主的利润就越薄。现在基金行业也有点这个味道。表面上是在促进竞争,但实际上呢?很多新入局者压根没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特色产品,先抢个牌照再说,结果就是同质化产品泛滥成灾。

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做出特色的机构,反而往往不太把牌照当回事。比如某些专注做量化的小团队,人家靠的是算法和模型吃饭;又比如某些深耕细分领域的专家,靠的是对某个行业的深度理解。牌照对他们来说就是个入场券,真正让他们活下去的是真本事。

我有时候甚至怀疑,牌照制度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平庸。见过太多案例:某家公司靠着牌照和渠道优势,把明明很一般的产品卖得风生水起。投资者因为看到”公募”两个字就放松了警惕,这难道不是一种制度性的误导?

公募基金牌照

当然我不是说要废除牌照制度。金融行业需要准入门槛,需要监管,这个道理我懂。但或许我们应该更关注牌照之后的事情——比如建立更完善的退出机制。现在的情况是,一旦拿到牌照就可以高枕无忧,这显然不太合理。就像开车不能只考驾照不年检一样,基金管理人也应该定期重新”路考”。

最近科创板主题基金扎堆申报的盛况,又让我想起那个雪茄男的比喻。当所有人都挤在同一个金矿里,就算有再好的工具,能挖到的也就是些边角料了吧。牌照确实是个好工具,但别忘了,最终决定能挖到多少金子的,终究是使用工具的人。

(写完这些突然有点后悔,说不定哪天我要去申请牌照的时候,这篇文章会被翻出来打脸。不过管他呢,至少此刻我是这么想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75/

(0)
闲不住的铁娘子闲不住的铁娘子
上一篇 16小时前
下一篇 16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