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创业:在煎饼摊与互联网之间
凌晨四点半的临沂,空气中飘着葱花与大豆油混合的香气。老李的煎饼摊已经亮起昏黄的灯,他边摊煎饼边和熟客聊着昨晚的球赛。三公里外的创业园区,95后小王正对着电脑屏幕揉眼睛,他的跨境电商项目刚熬完第三个通宵。这座城市里,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故事每天都在平行上演。
我常想,到底哪种才算真正的”临沂创业”?是祖传三代的五金店老板,还是那些张口闭口”估值””赛道”的年轻人?去年在人民广场遇到的老张给了我一些启发。他的”怪味煎饼”摊前永远排着长队——因为他在传统煎饼里加了韩式辣酱和芝士。”这叫产品迭代,”老张叼着烟说,”我儿子在杭州做程序员,说我这叫MVP测试。”
临沂人骨子里有种奇特的务实基因。记得第一次参加本地创业路演时,有个做物流SaaS的小伙子在PPT里直接写:”我们的优势就是便宜,比济南便宜30%”。台下投资人笑作一团,但三个月后听说他真拿到了订单。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临沂能诞生新明辉这样的隐形冠军——他们不太会讲资本故事,但算得清每分钱的成本。
不过最近我注意到些微妙变化。在直播基地认识的琳达让我印象深刻:这个说着地道临沂话的姑娘,白天在批发市场收布料,晚上化身”鲁南设计师”直播卖汉服。她把爷爷那辈的蓝印花布重新设计,配上AI生成的国风图案,居然在抖音卖爆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她边打包包裹边说,”但得让年轻人觉得时髦。”这种传统与创新的混搭,或许才是当下最典型的临沂创业。

令人担忧的是跟风现象。去年”临沂模式”突然爆火后,满城尽是直播培训班。有次路过某产业园,听见导师正激情澎湃地喊:”记住!你们不是卖货的,是内容创作者!”转头就见学员们在机械地重复着”家人们三二一上链接”。这种浮躁让人想起2015年全民O2O的疯狂。创业本质上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追逐风口,不是吗?
我偏爱那些”土得掉渣但有用”的创新。比如把拖拉机改装成移动餐车的王婶,比如用微信接单的修鞋匠老周。他们没有颠覆性技术,但精准解决了某个痛点。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说的”草根创新”——未必高大上,但有顽强生命力。在临沂这样的三线城市,或许这才是更可持续的创业路径。
站在沂河大桥上看这座城市,西边是物流之都林立的仓储中心,东边是新建的科创走廊。有意思的是,很多成功创业者都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做食品加工的刘总跟我说:”我们用TikTok直播卖老式桃酥,用ERP系统管理祖传配方。”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智慧,可能正是临沂创业最迷人的地方。
夜深了,老李开始收摊,小王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两代创业者的影子在霓虹灯下交错,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真实的商业图景。说到底,在临沂创业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煎饼鏊子与服务器机房,本就该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