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朋友喝酒,他半醉时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满大街都是融资企业,但90%的人根本没搞明白自己在玩什么。”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我们是不是把融资过度神化了?
所谓融资企业,表面看就是通过出让股权换取资金发展的公司。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现代炼金术——把PPT上的愿景熔铸成估值数字,再用这些数字去兑换真金白银。最讽刺的是,很多时候投资人们买的根本不是现在的公司,而是创始人描绘的那个未来幻影。
我记得三年前采访过一位连续创业者,他的公司刚完成B轮。在媒体面前他意气风发,但散场后蹲在消防通道抽烟时却说:”拿到钱那一刻比破产还可怕,现在每天醒来都欠着200个股东一个奇迹。”这种压力让很多企业陷入怪圈:为了下一轮融资数据好看,不得不烧钱换增长,反而忘了商业的本质是盈利。
特别想吐槽某些融资发布会——动辄”重新定义行业格局”、”颠覆传统生态”,实际上可能就是个改良版的外卖系统。资本狂欢中最容易迷失的,恰恰是对产品价值的真实感知。有次参加路演,看着某个共享经济项目用30页PPT论证”人人都需要租用充电宝”时,我差点以为自己是穿越到了平行宇宙。
但话说回来,融资确实催生了了不起的创新。如果没有资本助力,很多需要长期投入的硬科技可能永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关键是要分清”燃料”和”引擎”的关系——钱是燃料,但真正的引擎永远是解决真实需求的能力。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做工业无人机的团队,前三轮融资时连商业计划书都写得磕磕绊绊,但因为他们真的攻克了高原飞控的技术难题,最后反而被国资追着投。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越来越多融到C轮D轮的公司开始悄悄”去融资化”,主动收缩业务线追求现金流正向。这或许是个信号——当潮水退去,最终能在沙滩上起舞的,永远是那些穿着”盈利内裤”的企业。
所以下次听到谁又融资几个亿,或许该多问一句:这笔钱是让企业离用户更近了,还是离真实的商业战场更远了?资本从来不是企业的勋章,它更像是一把没有刀鞘的利刃——用得好能开疆拓土,用不好迟早会伤到自己。
(写完突然想到,或许我们应该给融资成功的企业颁发”风险承担资格证书”而不是庆功香槟?毕竟拿钱之后要面对的,才是真正的生死考验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