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咖啡杯底总粘着些可疑的残渣,像极了创业故事里被刻意忽略的细节。去年在深圳科技园某栋玻璃大厦里,我遇见一位连续创业失败者——他坚持称自己为”赛道探索家”。当他用发黄的iPhone展示第七个夭折项目的PPT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都被某种集体叙事骗了。
一、幸存者偏差与创业神话学
教科书总爱把乔布斯1976年在车库里组装电脑的桥段,拍成科技界的创世纪。但没人追问隔壁车库里还有多少台生锈的苹果I号原型机?哈佛那项被反复引用的研究说90%初创企业会死,却鲜少有人分析那10%幸存者中有多少是靠继承家产续命。
我认识个做餐饮SaaS的90后,三年烧完两轮融资后改行卖电子烟。有次酒醉他嘟囔:”那些教人融资的课程从不会讲,投资经理最爱投的其实是’像极了上次成功案例’的项目。”这让我想起生物界的趋同进化——创业者们不自觉地在模仿已成功者的皮毛,却忘了环境早已剧变。

二、暗箱里的共谋系统
创投圈有种微妙的共犯结构。FA(财务顾问)们像中世纪贩卖赎罪券的教士,用”赛道””闭环””护城河”等黑话构建神圣叙事;媒体需要造神运动来收割流量焦虑;甚至政府招商部门也深谙”用独角兽概念拉升地价”的潜规则。
去年某地举办的创业大赛上,我看到个荒诞场景:五个不同领域的项目BP(商业计划书)竟用着同一套话术模板,连”颠覆行业”三个字在PPT上的位置都分毫不差。更吊诡的是,评委们对此报以热烈掌声——或许在这个剧场里,合规性比真实性更重要?
三、创业史的B面:那些被删除的段落
真正的创业史应该记录这些画面:
– 在城中村出租屋里,连续吃了三个月泡面的创始人偷偷卖掉婚戒发工资
– 被资本踢出局后,那个每天假装还在”上班”的中年男人
– 靠P2P暴雷完成原始积累的”青年企业家”正在申报道德模范
某次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我见到位做跨境电商的老板娘。她的创业智慧朴素得刺眼:”什么蓝海红海?会游泳的死在深海,会爬树的死在风口。”这话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更接近真相。
四、重写创业叙事的可能性
或许我们该用人类学而非成功学视角看待创业:
1. 承认运气的权重:就像德州扑克,技巧决定下限,运气决定上限
2. 解构英雄叙事:把聚光灯从CEO转向供应链里某个改进螺丝规格的技工
3. 建立失败博物馆:那些烧钱买来的教训,比成功经验珍贵十倍
深夜的孵化器里,总有些固执的梦想家在反复修改BP。玻璃幕墙倒映着他们的身影,像极了希腊神话里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或许真正的创业精神,就藏在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荒谬感里。下次再听到”改变世界”的宣言时,我大概会先问:”你准备好接受世界先改变你了吗?”
(完)
人性化设计说明:
1. 通过具体场景(深圳科技园、义乌市场)和个人见闻增强真实感
2. 刻意保留口语化表达(”烧钱””吊诡”)和行业黑话(BP/FA)的混用
3. 采用非对称结构,用B面故事消解传统叙事
4. 引入未被主流讨论的观察视角(如P2P暴雷与道德模范的荒诞关联)
5. 结尾用开放式提问替代结论,保留思考余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