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感言:当理想主义遇上现实主义的泥潭
凌晨三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的银行账户余额,突然笑出了声。这大概就是创业最魔幻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迎接你的是天使投资人的橄榄枝,还是房东催缴房租的敲门声。
(一)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真相
教科书里说创业需要商业计划书,但没人告诉你最管用的往往是深夜大排档里写在餐巾纸上的灵感。去年在深圳华强北,我遇见个做智能硬件的90后,他给我看的第一版产品设计,是用麦当劳番茄酱在包装盒上画的电路图。”投资人看到这个反而投了,”他眨眨眼,”说这才像会折腾的创业者。”
我们总被成功学的彩虹屁包围,却很少人敢说破:创业前三个月最关键的技能不是管理,而是如何在星巴克蹭Wi-Fi时显得理直气壮。我的联合创始人老李有句名言:”当你的PPT比西装值钱的时候,才算入门了。”上个月我们见投资人,他穿着拼多多29块包邮的”老板同款”衬衫,愣是把估值谈高了两百万。

(二)理想主义的保质期
创业者的浪漫病在于,总觉得自己在改变世界。直到有天使投资人当面问我:”你所谓的革命性产品,美团首页第三屏有个差不多的,知道人家日活多少吗?”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为什么说商业计划书里最危险的字眼是”只要我们有1%的市场份额…”
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坚持最后救了场。记得有次为省成本砍掉了产品里某个”华而不实”的功能,结果首批用户调查里,七成受访者提到的恰恰是这个被砍的亮点。现在团队里流传着新段子:”当会计和产品经理打架时,通常应该站在疯子那边。”
(三)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创投圈最吊诡的现象是:失败者沉默如谜,成功者锣鼓喧天。就像没人会晒凌晨四点改BP的崩溃,但一定会发融资成功的香槟照。有次在孵化器洗手间,听见隔壁隔间传来压抑的抽泣——后来才知道是某个天天在路演时侃侃而谈的AI项目CEO。
这种环境下,连焦虑都成了奢侈品。上季度我们现金流吃紧时,我居然在算:是继续给员工买下午茶维持士气,还是把这笔钱用来刷数据好看点?最后行政小妹解决了难题——她找到家新开的面包店,用帮他们做小程序换来了三个月免费茶点。这大概就是创业的真实模样:教科书里的战略规划,往往败给现实中的随机应变。
(尾声)
现在要是有人问我创业的感受,我会说它像在台风天放风筝。既要盯着天上的风筝别跟别人撞线,又要注意脚下别踩进水坑,偶尔还要腾出手抹掉糊在脸上的雨水。但偏偏是这种狼狈的坚持里,藏着最真实的快感。
最近养成了个新习惯:把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一设为”假设破产日”。这天团队要假装公司只剩最后30天寿命,然后讨论怎么绝地求生。有趣的是,往往能在这天冒出最靠谱的创新点子。你看,创业这件事啊,有时候活下来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