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把基金走势图画得像心电图一样精准的分析师。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拥挤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他是个数学教授,却把全部积蓄投进了一只号称”人工智能选股”的基金。三个月后,他苦笑着告诉我那支基金跌了30%,而他用同样算法给学生打分却从未出错。
这让我意识到,基金的趋势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裹挟着人性、叙事和意外的大杂烩。
叙事比算法更值钱
现在的基金市场有个特别讽刺的现象:那些PPT做得最花哨的基金管理人,往往比真正懂投资的人更能募到资金。就像去年爆火的”元宇宙基金”,其实持仓里塞满了毫无关联的半导体股票——但这不妨碍三个月募资50亿。投资者买的根本不是投资组合,而是一个关于未来世界的童话。
我见过最精明的基金经理,办公室书架上摆的不是证券分析,而是故事经济学和人类简史。他们深谙一个道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复利计算公式,而是”下一个特斯拉”、”中国版巴菲特”这样的叙事标签。
反向指标正在成为新常态

有个不能说的秘密:当超市大妈开始讨论基金时,往往就是行情见顶的信号。2021年白酒基金狂飙时,我家楼下菜市场的摊主居然在交易时间用手机看K线图——结果那个月就成了消费板块的历史大顶。
现在更可怕的是,社交媒体正在把这种”反向指标效应”加速十倍。某只基金因为网红的一句推荐单日暴涨5%,第二天又因为另一个网红的质疑暴跌7%。K线图上留下的不是价值轨迹,而是集体情绪癫痫发作的脑电图。
长期主义是个奢侈品
所有人都说要做时间的朋友,但现实是——基金公司的考核周期是季度,投资者的耐心是按天计算的。我认识一位坚持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连续两年跑输指数后,被客户骂得差点转行当瑜伽教练。最讽刺的是在他离职半年后,他的重仓股集体暴涨了200%。
这个时代给我们装了加速器,却没收了等待的勇气。当APP上每秒钟都在更新收益数字,当朋友圈每天都在晒盈利截图,长期主义就成了写在基金宣传册上的道德标语,就像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人人都看见,但没人在意。
未来的趋势藏在裂缝里
我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业绩顶尖的基金,持仓里都开始出现奇怪的东西——有的重仓殡葬股,有的押注农业无人机,甚至有个基金专门投资沙漠改造项目。这些看似荒谬的选择背后,藏着比AI算法更敏锐的洞察:在一个人人追逐热点的时代,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无人问津的裂缝里。
也许下次当我们看到又一只爆款基金诞生时,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在投资,还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集体幻觉?数字会撒谎,故事会褪色,但市场永远在寻找下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真相。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那个数学教授最近开始投资养猪场了,据说是因为发现猪周期比股市周期更靠谱——看,人类总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寻找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