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二十年股龄的老江湖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2005年那会儿,买基金还要排队抽签的盛况?”他抿了口白酒,”就像当年华夏大盘那支,中签率比打新股还低。”
我握着酒杯的手顿了顿。确实,现在年轻人都在讨论量化ETF和元宇宙概念股,谁还记得那只曾经需要托关系才能买到的”传奇基”?
某种程度上说,华夏大盘精选像极了中国基金业的活化石。2004年成立至今,经历过王亚伟时代1568%的累计收益神话,也经历过连续多年跑输沪深300的尴尬。最讽刺的是,当市场上都在吹捧”高换手率制胜”时,这支基金却用长达十五年的持仓证明——有时候躺着不动比频繁操作更需要勇气。
我记得2018年去参加他们一场投资人见面会,那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基金经理说话慢得让人着急。”我们买的不是股票,是生意。”他反复摩挲着茶杯边缘,”就像找结婚对象,光看长相没用,得琢磨往后三十年能不能过日子。”当时台下有人偷笑,但现在回头看,在宁德时代从70块涨到600又跌回200的过山车行情里,这种”老派”思维反倒成了避震器。
最近让我困惑的是,这支基金前十大重仓里竟然还留着某白酒龙头——尽管消费板块已经连续阴跌了两年。调研时我问风控总监,得到个耐人寻味的回答:”我们不是在赌板块轮动,是在等企业用自由现金流说话。”这话听着很玄乎,但看看他们去年逆势加仓光伏企业的操作,确实在硅料价格暴跌前精准逃顶。有时候我觉得,这种反市场共识的固执,要么是天才的预判,要么是愚蠢的顽固——而金融市场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无法当场验证哪种情况。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定期报告里总藏着些”人性化彩蛋”。比如去年三季报突然出现大段对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的解读,今年中报又用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比喻赛道股博弈。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闲笔,反而比那些堆砌数据的同类报告更真实——至少证明操盘的是个会思考的活人。

或许所有长青基金都注定要经历这种蜕变:从追逐热点的猎手,变成等待时机的守林人。当市场上90%的量化模型都在预测下周波动时,依然有人愿意用五年周期来衡量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深度。这种”慢思考”在当下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如此珍贵。
离开酒馆时老王嘟囔:”现在年化15%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谁还记得巴菲特年化也就20%?”夜色里他的背影晃了晃,像极了A股走势图里那根反复试探的季线。
或许华夏大盘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不是它曾经多辉煌,而是如何在暴涨暴跌中保持某种”迟钝的敏锐”。就像老渔民能通过桅杆的轻微震颤预判风浪,这种需要时间淬炼的直觉,恰恰是再先进的AI都无法复制的部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