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老张突然给我发了条微信:”兄弟,阿牛智投那个29800的课程,你觉得靠谱不?”后面跟着三个咧嘴笑的表情。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半天没打出一个字——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问我同样问题的朋友了。
一、那些年我们交过的”智商税”

记得2018年区块链最火的时候,深圳某酒店会议室里,西装革履的”导师”正激情澎湃地讲解:”现在入场就是捡钱!”台下坐着四十多位眼神炽热的中年人,其中就包括当时刚卖了一套房的表叔。三个月后,他在维权群里发的最后一条消息是:”就当花钱买教训吧。”
阿牛智投的宣传话术总让我想起那个场景。”大数据选股”、”AI量化交易”、”十年操盘手带队”——这些闪闪发光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就像给焦虑的投资者递上一根救命稻草。但有意思的是,我翻遍他们官网的成功案例,发现所有收益率展示都巧妙地避开了具体时间节点。这就像只给你看彩票中奖者的笑脸,却不告诉你中奖概率是千万分之一。
二、当”知识付费”遇上”暴富焦虑”
有个现象很有趣:在知识付费领域,越是标价高昂的课程,反而越容易让人产生”物有所值”的错觉。29800这个数字设计得很妙——刚好卡在普通人能咬牙承受,又需要慎重考虑的心理区间。我认识的一位前课程顾问透露,他们内部把这种定价策略称为”痛感阈值营销”。
更吊诡的是,这类服务往往设置7天无理由退款期,但真正的”精华内容”都安排在第八天开始。就像把糖果藏在迷宫最深处,等你找到时退货通道已经关闭。去年某知名财经自媒体的退款纠纷中,超过60%的投诉都集中在”学完发现根本做不到宣传的效果”。
三、金融市场的”炼金术”迷思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真有稳赚不赔的投资方法,掌握它的人早就闷声发大财了,何必辛苦做课卖29800?华尔街有句老话:”当擦鞋童都在谈论股票时,就该警惕了。”现在的情况是,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AI量化”,这本身可能就是危险的信号。
我采访过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得更直接:”所谓智能投顾,八成是在用你的钱测试他们的算法。”他展示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主流理财课程推荐的”金股组合”,跑输大盘的概率高达73%。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套圈游戏——摊主永远把最值钱的奖品摆在最难套中的位置。
四、比赚钱更重要的投资课
在反复研究阿牛智投的课程体系后,我发现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他们花80%的篇幅教技术分析,却对仓位管理、风险控制这些真正决定生死的关键要素轻描淡写。这就像教人开车只讲怎么踩油门,从不提刹车的重要性。
有个朋友曾分享过他的”土办法”:每次想买这类课程前,先把钱转到一个冻结账户,等冷静期过后再做决定。结果他账户里已经攒下了本来要交的11万”学费”。这或许揭示了投资的本质——有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管住自己急于行动的手。
五、写在最后
回到老张的问题,我最终回复他:”如果你有29800闲钱,不如先拿3000块开个模拟账户,用三个月时间验证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炒股。”消息发出去后,聊天框上方显示”对方正在输入…”持续了两分钟,最后只收到一个字:”妥。”
在这个遍地都是”财富密码”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一个事实:投资本质上是对认知的变现,而认知的提升,从来就没有什么”速成班”。那些承诺稳赚的课程,可能最该教会我们的是——如何识别包装精美的陷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