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碗毒鸡汤,我干了,你随意
凌晨三点的写字楼里,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跳动的数字,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我们这代人被创业神话绑架了。朋友圈里刷屏的”从0到1″方法论,咖啡馆里此起彼伏的”BP讨论”,还有那些把”估值过亿”说得像买菜一样轻松的创业故事,构成了一场集体癔症。
记得去年在深圳湾创业大街的便利店,我撞见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就着关东煮讨论用户增长模型。其中那个穿文化衫的男孩信誓旦旦地说:”张一鸣28岁就创办了今日头条…”这话让我嘴里的鱼丸突然变得苦涩。我们似乎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叙事里——每个成功故事都被抽空了具体语境,变成可以随意套用的万能公式。
一、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创业真相
创业导师们永远不会告诉你,马化腾当年差点60万卖掉QQ时,深圳的房价每平才5000元。现在你拿着商业计划书走进投资机构,对方第一句话可能是:”你有腾讯系高管背书吗?”这就像要求哥伦布出发前必须先拿到西班牙王室的推荐信。
我认识的老陈在餐饮行业折腾了八年,最近终于关掉了他的第四家店。有天深夜他给我发微信:”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现在给加盟品牌交钱当韭菜,比我当年自己创品牌赚得多。”这条消息我读了三遍,突然想起某位投资人说过的话——这个时代最稳妥的创业,就是教别人怎么创业。
二、偏执狂生存指南
但话说回来,我依然对那些真正的创业者保持敬意。注意,我说的是那些在社区门口坚持了十二年的打印店老板,是凌晨四点就开始和面的早餐铺夫妻,是哪怕只有三个用户也每天更新内容的个人博主。这些人才是商业世界的暗物质,他们不参加创业大赛,不上演路演真人秀,却默默维系着经济的毛细血管。
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所有成功的创业故事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自动过滤掉”等待”的部分。我们听到的是扎克伯格在宿舍敲代码的传奇,却没人计算过哈佛宿舍的租金换算成北京五环外民房,足够耗死多少个中国版的小扎。
三、在神话与现实的裂缝中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励志”。上周在城中村遇到个做手机贴膜的00后,他的摊位旁边立着块手写牌子:”贴膜5年,供妹妹读完大学”。这比任何融资新闻都让我震撼。当我们在会议室里争论GMV和DAU的时候,有人正用最原始的商业模式完成生命的托举。
创业的本质,说到底是一场关于可能性的私人实验。它不该被包装成通往成功的VIP通道,而更像是在暴风雨中出海捕鱼——有人捞到金枪鱼,有人只捡到贝壳,但所有经历过风浪的人,眼神都会变得不一样。这种变化,才是创业留给当事人最珍贵的礼物。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打了鸡血的创业宣言时,不妨倒半杯威士忌,加两块冰,对着灯光轻轻说:敬所有在泥泞里打滚的理想主义者。然后——该加班加班,该改方案改方案。毕竟真正的创业故事,从来不在热搜榜上,而在你屏幕右下角那个不断跳动的时钟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