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第一次拨打哈尔滨银行客服电话时,压根没指望能解决什么问题。毕竟,这些年被各种AI客服绕圈子的经历,早就让我对所谓的“智能服务”失去了信心。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经历却让我对银行客服这个看似冰冷的服务环节有了新的思考。
我记得那是个周二的下午,我需要查询一笔跨境转账的进度。按照惯例,我做好了被机器人反复“调戏”半小时的心理准备。电话接通后,那个熟悉的电子女声果然如期而至:“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我机械地回答:“人工客服”,准备迎接下一轮的选项迷宫。
但出乎意料的是,系统只问了一遍就帮我转接了。接电话的是位声音温和的女士,工号我记得尾数是37。她不仅快速查到了我的转账状态,还主动提醒我:“先生,如果您经常需要境外转账,其实我们手机银行上新推出了一个到账提醒功能,比打电话查询更方便。”这种超出预期的服务,让我愣了好几秒。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AI即将取代一切的时代,人工客服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也许,真正的服务不在于能否用最先进的技术回答问题,而在于能否理解问题背后那个具体的人。

有一次我遇到个有意思的情况。我朋友在哈尔滨银行办业务时遇到了麻烦,打电话投诉。客服没有像其他银行那样机械地道歉,而是说:“我理解您的不满,确实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不过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上周刚更新了处理流程,您方便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帮您走新流程处理,预计能节省您两天时间。”这种既承认不足又提供解决方案的态度,反而让我朋友的火气消了一大半。
不过话说回来,银行客服也不是每次都这么完美。我有次凌晨打电话挂失信用卡,等了将近八分钟才接通。接线员的声音明显带着疲惫,虽然专业但缺乏温度。这让我想到,这些客服人员也是人,他们会有状态好坏,会疲惫,会有情绪波动——而这,恰恰是最真实的人类服务该有的样子。
最近我发现哈尔滨银行在推广智能语音客服,声称能识别方言和自然语言。我试了几次,确实识别率很高,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后来我想明白了:机器可以完美地回答我的问题,但它不会在意我的情绪,不会在我焦虑时多说一句“别着急”,也不会在我困惑时用人类的直觉判断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也许未来的最佳解决方案,不是用AI完全取代人工,而是找到人与机器的最佳协作方式。让AI处理常规查询,释放人力去解决那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和同理心的复杂问题。就像哈尔滨银行现在做的那样——智能语音负责前置筛选,但随时可以一键转人工。
所以下次你再拨打客服电话时,不妨多点耐心。电话那头可能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真正想帮助你的人。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反而成了最珍贵的服务体验。
您觉得呢?是更偏好永远稳定但缺乏温度的AI客服,还是愿意接受可能不够完美但更有人情味的人工服务?也许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在于我们如何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