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农行网点,电子屏上“农银理财4.2%年化收益”的广告还在滚动播放,但玻璃门上贴着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的声明,像极了婚介所里“婚姻幸福不包生儿子”的免责条款。这种矛盾感让我想起三年前母亲把养老钱交给理财经理时,对方信誓旦旦说的那句“和存款一样稳妥”。
现在的银行理财早就不是从前那个穿着西装革履的老实人了。资管新规实施后,它们更像是会变脸的川剧演员——今天给你看的是预期收益率的笑脸,明天可能就变成净值回撤的哭脸。我有位在农行做客户经理的朋友私下吐槽,现在给大爷大妈解释“业绩比较基准不是承诺收益”,比教三岁小孩微积分还难。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以为银行系理财至少比互联网平台靠谱时,去年某款农银理财产品单日净值暴跌17%的新闻,彻底撕碎了最后那层遮羞布。那天我接到姑妈的电话,她带着哭腔问:“银行也会骗人吗?”这个问题,或许该问问那些把固收产品包装成“类存款”的的产品设计师们。
不过话说回来,在年化1.5%的定期存款和年化亏损5%的股票之间,普通人能选的路本来就不多。农银理财至少还守着“固收+”的底线,虽然这个“+”有时候是正数有时候是负数。我自己的策略是,把鸡蛋分装在三个篮子里:三分之一买它们最短期的现金管理产品,三分之一做指数基金定投,剩下的干脆换成金条塞进保险箱——至少看着金价波动时,肉痛程度比看理财净值温和些。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农行APP的理财专区悄悄增加了“投资者适应性测试”的弹窗频率。这就像酒吧在每杯酒前强制播放酒精危害宣传片,既想赚你的钱又怕担责任。但真正该做的,或许是停止用“稳健”“优选”这类充满暗示的词汇,直接标明“本产品可能亏掉你半年菜钱”的警示语。
说到底,当理财不再保本,我们最终要保管的不是钱,而是自己对风险的清醒认知。下次看到柜台里笑容甜美的理财经理时,不妨多问一句:“如果亏了,你会自掏腰包补给我吗?”——虽然答案早已写在那些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合同条款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