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智投被骗退费:当AI理财遇上人性贪婪,我们到底在对抗什么?》
(一)那个凌晨三点的报警电话
去年冬天值夜班时,我接到个带着哭腔的电话。老周——某三甲医院退休的主治医师,在被所谓”高能智投”平台卷走87万养老金后,躲在小区配电房里给我打110。他反复念叨着:”系统显示年化收益率23.6%,还有证监会红头文件…”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新开的奶茶店。当”AI量化投资”、”智能算法选股”这些词和”第二杯半价”并列出现在同一块广告屏上时,某种危险的认知错位就开始了。我们总嘲笑大爷大妈容易被”区块链养鸡”骗局收割,却忽略了更吊诡的现实——现在连985毕业的年轻人,也会对着那些跳动的数字曲线产生宗教般的虔诚。

(二)退费江湖里的”二次收割”
最近三个月,我潜伏在七个维权群里发现个黑色幽默:至少三成受害者正在被”专业退费机构”二次诈骗。这些机构精准拿捏受害人心理,收费方式堪称当代魔幻现实主义——有的要求预付”疏通费”,有的用虚拟货币结算,最绝的是某家声称”用黑客技术追回资金”,结果发的”进度截图”居然是用美图秀秀P的。
某次线下聚会,做过程序员的李姐突然大笑:”知道吗?他们那个所谓智能客服的对话逻辑,连我初中侄女写的Python作业都不如。”笑着笑着突然捂住了眼睛。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愤怒的或许不是技术漏洞,而是自己居然会相信”躺着赚钱”这种反智童话。
(三)算法时代的”炼金术士”
仔细研究过高能智投的推广话术后,我发现个细思极恐的细节:他们刻意混淆”机器学习”和”未卜先知”的概念。就像中世纪炼金术士用拉丁文糊弄贵族,现在骗子们用Python代码截图当护身符。某次暗访时,有个销售经理酒后吐真言:”关键要让客户产生在参与高科技的幻觉,就像给猴子发个键盘它也会觉得自己在写代码。”
但真正该警惕的是,这类骗局正在进化出”智能化的傲慢”。当受害者质疑时,对方会说:”是您风险测评没做好”或”算法正在优化期”。你看,连PUA话术都升级成SaaS模式了——不是我们骗你,是你不会用。
(四)在”认知战”里找回常识
有回在经侦支队看到个有意思的对比:2016年的诈骗合同喜欢用烫金大字印”国资背景”,现在的电子协议里塞满了”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网络”这类术语。我突然理解为什么退休物理教授王老也会中招——这个时代,我们防备街边象棋残局的警觉性,在遇到数学公式时就会自动关机。
或许该发起场”反算法崇拜”运动?就像我常对报案人说的:”当某个理财APP的交互设计比你的相亲对象还懂你时,就该想想——他们挖的到底是数据金矿,还是你的认知陷阱?”
(尾声)
上周路过金融街,看见高能智投原办公地址换了家”元宇宙财富管理”公司。玻璃幕墙上投射着动态K线图,几个年轻人正围着AR设备比划。阳光穿过那些漂浮的数字,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那一瞬间,我竟分不清这是未来已来,还是又一场精心编排的数码戏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