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成都玉林路的小酒馆里,我遇到个有意思的场面。邻桌两个穿着格子衫的年轻人,一个正唾沫横飞地讲着”龙头战法”,另一个突然打断他:”别整那些虚的,我在钱坤开的户,手续费比你说的那家低三成…”这场面让我恍惚——在这个动辄谈论”万亿成交量”的时代,居然还有人在认真计较手续费这种”古董级”指标。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帮老家表叔处理证券账户的事。老爷子执着地要求把账户从某头部券商转到钱坤,理由朴素得令人发笑:”他们客服接电话快”。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细想,在金融服务业集体患上”大企业病”的当下,这种”接电话快”的体验反而成了稀缺品。

四川钱坤证券给我的感觉,就像火锅店里那碟不起眼的泡菜——在满桌毛肚黄喉的盛宴中,它可能不是主角,但少了它总觉得缺点什么。他们的营业部至今保留着在成都人看来”老派”的做法:客户经理会认真记下你孩子的生日,会在股市大跌时主动打电话(不是群发短信),甚至能容忍大爷大妈们在交易大厅里讨论家长里短。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服务,在APP界面越做越炫酷的今天,反倒显出几分不合时宜的温情。
但温情能当饭吃吗?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说得尖刻:”钱坤就像个精心打理的社区小超市,问题是现在大家都习惯网购了。”这话不无道理。当90后投资者更在意量化工具是否齐全,当算法交易开始主导市场流动性,钱坤引以为傲的”人情味服务”正在变成一种奢侈的累赘。去年他们推出的智能投顾系统,界面友好度竟还不如某些第三方炒股软件,这暴露出区域券商在技术投入上的捉襟见肘。
有意思的是,在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钱坤这种”保守”反而成了优势。他们很少出现在”杀猪盘”的协查名单里,理财产品说明书至今保持着让人能读懂的朴素文风。有次我翻看他们的年报,发现自营业务占比低得惊人——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券商板块集体暴涨时它总是慢半拍,但也意味着当市场暴跌时它不会突然爆雷。这种”龟速生存哲学”,在追求短期排名的资管行业里,活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黑色幽默。去年某互联网券商搞”万一开户”时,钱坤的市场部负责人私下跟我说:”我们算不过来这个账”。结果今年那家券商因为亏损裁掉了整个线下团队,而钱坤的客户留存率却莫名其妙升到了区域前三。这让我想起成都茶馆里那些几十年不换茶叶的老茶壶——包浆越厚,越有人认这个味儿。
当然,要是你以为我要给钱坤唱赞歌就错了。他们APP的夜间挂单功能至今时灵时不灵,研究所出的行业报告还停留在”看图说话”阶段,更别提那个仿佛停留在2010年的官网设计。有次我亲眼看见营业部柜员用计算器核对两融数据,键盘声噼里啪啦响得让人心慌。这些细节暴露出区域券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集体困境:船小好调头?不,是船小容易被浪打翻。
说到底,评价钱坤就像评价成都的钟水饺——本地人觉得它皮厚馅少,但离开四川又会想念那份扎实。当金融科技正在把证券服务变成标准化的工业品,钱坤们坚持的”手工感”服务反而成了某种怀旧符号。只是不知道,当最后一批习惯去营业部看大盘的大爷大妈退出市场后,这种商业模式还能撑多久?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鬼使神差地打开了钱坤APP。发现他们不知何时上线了”火锅指数”——用成都餐馆排队时长预测消费板块走势。这种带着花椒味的土味创新,或许就是区域券商最真实的生存策略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