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淄博张店区,偶然瞥见齐商银行那栋不算起眼的办公楼。灰蓝色玻璃幕墙在周边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大厦对比下,甚至显得有些过时——但门口排队办理业务的老年人,脸上却带着某种在其他银行难得一见的松弛感。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青岛某股份制银行的经历。智能柜员机闪烁着冰冷的蓝光,大堂经理微笑着建议我下载APP自助办理,而角落里一位试图咨询理财产品的老人,正对着语音机器人陷入循环对话的困境。相比之下,齐商银行门口那位拄着拐杖的大爷,居然能和保安拉着家常慢慢走进大厅。
或许这就是区域性银行的生存智慧——在金融科技狂奔的时代,刻意保留某种”落后”的温度。齐商银行最让我惊讶的不是什么创新产品,而是他们居然还在发行纸质存单,柜员会手工核对印章,办理对公业务时客户经理能叫出企业主小女儿的名字。这种看似低效的运营模式,反而成了抵御互联网金融冲击的护城河。
有意思的是,这家扎根鲁中的银行正在上演一场有趣的悖论:一方面喊着数字化转型的口号,另一方面却把”人情化服务”写进年度考核指标。他们的手机银行用户数可能不及大行的零头,但社区网点里总有工作人员教老人使用健康码——这种看似与金融无关的服务,反而收获了惊人的客户黏性。

我不禁怀疑,当所有银行都在追逐”无人化””智能化”时,是否忽略了金融本质上是关于信任的生意。齐商银行2022年报显示其个人定期存款增速领先同类银行,这或许说明: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人们更渴望触摸得到的安全感。就像我姑姑坚持要把养老钱存在齐商银行的理由:”至少我能找到当初给我办业务的小李,他调岗了也会把接手同事带到我面前认识。”
当然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去年他们推出一款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贷产品,风控逻辑居然参考了商会口碑评价这种非标指标——这在风控模型专家眼里简直是野蛮操作,但却意外地让许多缺乏抵押物的淄博陶瓷厂获得了周转资金。
某种程度上,齐商银行像是个金融世界的”反叛者”。当大型银行用算法构建用户画像时,他们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理解客户:网点行长每月必须参加两次社区茶话会,信贷员要能说出管辖街道主要商铺的经营变化。这种”土味”经营哲学,或许正是区域性银行在巨头夹缝中生存的密钥。
走出银行时,看见一位大妈提着菜篮子办理汇款,柜员自然地问起她孙子高考成绩——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意识到,金融服务的终极形态,可能不在于技术有多炫酷,而在于能否守护这些具体而微的人间烟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