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咖啡已经凉透。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因为理财收益的账务处理加班到深夜。说来讽刺,我们财务部辛辛苦苦投资赚来的钱,最后却要在会计准则的迷宫里兜圈子。
记得去年公司买的那笔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明明有4.5%,做账时却要拆解成”利息收入”和”衍生金融工具损益”两个科目。新来的会计小王一脸懵地问我:”总监,这不就是一笔存款吗?”我苦笑着摇头——在会计准则眼里,世界上没有简单的投资收益。
最让我头疼的是新金融工具准则。以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多好理解,现在非要搞什么”FVTPL”和”FVOCI”。上周和审计师开会,对方坚持要把我们买的理财产品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我当时就急了:”这明明是我们打算持有到期的!”结果对方搬出准则第N条细则,说得头头是道。说实话,那一刻我真想拍桌子——这些制定准则的人,到底见没见过真正的企业理财?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公司宁愿把闲钱放在活期账户上吃灰,也不愿做理财。为什么?就是因为怕做账麻烦。我认识的一位制造业老板说得实在:”赚那点利息还不够财务加班费的!”这话虽然偏激,却道出了实情——复杂的会计准则正在无形中抑制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不过话说回来,做账这件事也讲究”套路”。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结出一个心得:与其事后纠结科目归属,不如在投资前就做好规划。比如买理财前先问清楚产品结构,提前和审计师沟通会计处理方式。有时候为了省事,我甚至会建议公司选择结构简单的产品——哪怕收益率低零点几个百分点。这种”会计成本”思维,是很多投资经理无法理解的。
最近我在尝试一种新方法:把理财收益的会计处理写成标准化操作手册。虽然前期花费了不少时间,但长远看能省去很多重复劳动。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越是想要面面俱到地遵守准则,反而越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现在我会告诉团队:在遵循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的职业判断比死抠字眼更重要。
夜更深了。看着终于平掉的账目,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当会计准则复杂到需要专业人士熬夜解读时,它是否已经背离了”真实公允反映”的初心?这个念头让我有些沮丧,却又无可奈何。
或许明天该和CEO聊聊,是不是该考虑请个准则专家来给团队做培训。毕竟,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会赚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把这笔赚来的钱”说清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