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个老同学的饭局上遇到了一位“股神”。这位仁兄西装革履,手机屏保是实时滚动的K线图,三句话不离“内幕消息”和“主力动向”。酒过三巡,他神秘兮兮地掏出一张名片——钱坤投资高级顾问。一周后,他推荐的“必涨牛股”跌了30%,而他的朋友圈却开始晒起了新买的保时捷。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很久:为什么明明不靠谱的股票推荐,总能活得这么滋润?
一、不是“不靠谱”,而是“太会演”
钱坤投资这类机构的问题,远不止于推荐失准。真正的魔幻在于,他们深谙人性弱点,把一场概率游戏包装成“科学决策”。你打开他们的分析报告,满屏的“量化模型”“资金共振”,甚至搬出玄学般的“斐波那契周期”——这哪儿是荐股?分明是给韭菜撒催眠药。

我曾偷偷加过一个他们的付费群。群里每天早盘前必发“今日金股”,但仔细对比后发现:同一只股票,对不同客户竟有“买入”“观望”两种建议。后来才想通:总有一半人能蒙对,这一半人就成了免费的宣传喇叭。
二、散户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更讽刺的是,许多人明知这类推荐不靠谱,却依然前赴后继。去年有篇论文指出,被荐股坑过的投资者中,43%会再次尝试同一家机构——像极了被PUA的恋情,越失败越不甘心。
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被钱坤的投资顾问加了微信后,对方每天嘘寒问暖,从股票聊到孙子升学。等老人家信任了,突然推来一只“董事长亲戚透露的重组股”。亏钱后,顾问的解释是:“主力洗盘,加仓摊薄成本。”你看,他们卖的不是股票,是精神按摩。
三、监管的“猫鼠游戏”困局
当然有人会说:“为什么不举报?”但现实是,这些机构早就摸透了法律边界。他们从不明说“保收益”,而是用“历史胜率85%”“机构建仓信号”这类话术打擦边球。更绝的是,有些“老师”会同时用十个账号推十只股票,哪只涨了就把对应的聊天记录截图宣传——这操作和算命先生“你印堂发红必有喜事”有什么区别?
记得某次行业论坛上,一位私募经理酒后吐真言:“散户要的不是真相,要的是一个能怪罪的对象。亏了骂庄家、骂推荐人,总比承认自己蠢容易。”这话难听,但想想那些在钱坤直播间刷礼物的粉丝,似乎又无法反驳。
结语:韭菜的自我修养
说到底,投资市场的荒诞剧里没有无辜者。机构固然狡猾,但若没有散户对“捷径”的贪婪,没有那种“这次不一样”的幻觉,这场游戏早就玩不下去了。下次看到“金牌分析师”的推荐时,不妨先问自己:如果真能稳赚,他为什么不去抵押房子满仓干,非要赚你这998的会员费?
(写完这篇文章,我顺手查了那位“股神”的近况——他的微信名已改成“禅意投资导师”,个性签名是:“放下执念,方能见财。”你看,连转型都充满行为艺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