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在望京SOHO楼下撞见老陈——他正对着垃圾桶干呕,手里还攥着没签完的Term Sheet。这位连续创业者苦笑着对我说:”你看,我们这代人把拿融资变成了新型成功学,就像父辈迷信体制内编制一样荒唐。”
这话像根冰锥扎进我的脊椎。过去五年我参与过47个融资案例,最魔幻的莫过于目睹创业者们逐渐患上某种”融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明明是被资本绑架的人质,却开始为绑匪的枪管擦亮油彩。
还记得2018年那个做AR教育的项目吗?团队拿着千万级融资疯狂扩招,结果把本该用于打磨产品的180天,硬生生浪费在给投资人表演”数据增长魔术”上。最讽刺的是,当他们终于做出日活暴涨的假象时,三个核心技术人员却集体递交了辞呈——人家宁愿去大厂修福报,也不想继续参演这场皇帝新衣的巡演。
资本市场的炼金术正在扭曲创业的本质。我见过太多团队把BP(商业计划书)写成科幻小说,把路演变成行为艺术。有个做餐饮SaaS的小伙子在演示时,居然给投资人现场表演颠勺——虽然他的系统根本和智能厨具没有半毛钱关系。会后他红着眼圈对我说:”没办法,现在投资人就吃这套行为经济学。”

更令人担忧的是估值泡沫催生的认知畸变。某些创始人拿着被资本吹胀的估值,真以为自己点石成金。去年某社交APP的A轮估值竟超过其全年营收的200倍,创始人却在朋友圈晒出”估值即价值”的鸡汤文——这荒诞程度堪比给气球贴金箔冒充太阳。
或许我们该重拾街边摊贩的智慧:我家楼下煎饼摊大妈从不关心估值,她只在乎今天的面糊稠度是否刚好,鸡蛋是不是新鲜。当她第五次拒绝资本入驻时说了句糙理:”钱多了手会抖,火候就废了。”
融资本该是加速器,现在却成了目的地。当创业者们开始用融资轮次代替产品迭代次数作为勋章,当会议室里的PPT比生产线上的原型机更精美时,我们是不是该对着满屏的估值数字问一句:这究竟是在养育创新,还是在制造一场精致的集体幻觉?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老陈昨晚给我发来消息:他撕了TS,带着团队搬回居民楼开工了。消息最后附了张照片——白板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曲线图,旁边写着”今日DAU:327,但每个都是真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59/
